程丑夫教授谈冬令进补

时间:2022-10-04 03:25:26

俗话说“冬令进补”。时值深秋,如何正确进补,怎样科学养生?笔者采访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程丑夫教授。

程丑夫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药新药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华中医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名老中医,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等职。从医30多年,精于中医,兼通西医,擅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顽固性头痛及内科疑难杂症的诊疗,尤擅长心血管疑难杂病的辨证施治。

笔者:时下就快入冬了,您能不能跟我们谈谈冬季应该怎样养生呢?

程教授:总的说来,叫做秋冬养阴。《黄帝内经》中就说,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天是养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应当早卧晚起,注意防寒保暖,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笔者:俗话说“冬令进补”,现在这个季节,很多人都考虑用什么补品怎么补身子了,您有什么建议?

程教授:养生要根据体质、气候、病情来养,进补也一样。“冬令进补”也是有讲究的。没有病就不用进补,进补不当反而有副反应,如有人吃人参也有流鼻血的,吃了黄芪也有腹泻的。所以进补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辨证进补。中医里就讲究虚者补之,不是虚证就不宜用补药。补有温补、清补之分。平时怕冷,阳气不足的人宜用温补,如附片、红人参、羊肉、狗肉之属。平时容易上火、阴津亏虚的人应当清补,如西洋参、麦冬、鸭肉之属。就算用对了药,进补也要适量,任何药物过量都是对身体有害的,补药也一样。

笔者:既然药物有这么多讲究,食补是不是会安全一些?

程教授:食补确实是相对安全的。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一说,甚至有的医家,如金元时代的大医学家张子和就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发展了药膳学。

笔者:您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程教授:目前国家规定,可以“药食两用”的药物有80多种,比如红枣就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佳品,中医认为它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平时体质差,容易感冒的人可以用黄芪加红枣泡水喝,最好是水煎一下,补气养血,增强体质。正气不足是人体虚弱和致病的原因,着力于调节机体的机能状态,增强体质,是中医防治疾病重要学术思想之一。

笔者:您能推荐一些适合冬季养生的食物吗?

程教授:如果经常感到四肢无力、精神疲乏、讲话声音低微、动则出虚汗,这大多属于气虚。可选服人参、党参、太子参、五味子、黄芪、白术或者党参膏、参花膏等益气药物;食品有黄豆、山药、大枣、栗子、胡萝卜、牛肉、兔肉等。那些面色枯黄、口唇苍白、头晕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鸣心悸的人,大都属于血虚,可选服阿胶、桂圆肉、当归、熟地、白芍、十全大补丸和滋补膏等养血药,食品有酸枣、龙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

笔者:那阳虚和阴虚的人呢?

程教授:阳虚的人可以表现为畏寒、肢冷、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这种体质也即是人们所常说的“火力不足”,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低下,可以服用杜仲、鹿茸,狗肉、羊肉、韭菜、虾、核桃等。阴虚是指营养人体的血、津液、皆不足,主要表现在形体消瘦,午时面色潮红、口咽少津、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多喜冷饮、不喜过春夏等,可选服枸杞、桑椹、黄精,食物可以用银耳、番茄、鸡蛋等。

需要注意的是,冬令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就是打基础的意思,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

笔者:您能具体谈谈吗,比如老人、小孩冬季怎么保健?

程教授:在冬季,儿童易咳嗽,呼吸系统容易产生疾病,家长不妨给孩子们服用一些用梨煮过的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具体方法就是:用梨两个,不去皮洗净,去核切成块,然后用川贝三钱(9克),加适量冰糖,用一升开水将川贝、梨和冰糖一起水煮。水开后晾凉即可服用。在秋冬季节,孩子经常饮用川贝梨糖水,有非常好的止咳、化痰、平喘作用。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主要是味道也不错,小孩子不反感。但是得病了还是得去医院,以免耽误了病情。

老年人在秋冬季节常易发生气短、胸口憋闷、咳嗽、睡眠不好、心慌等症状。有一招对老年人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核桃仁二份,黑芝麻二份,阿胶四份,黄酒六份,加水适量,做之前将阿胶砸碎,核桃仁最好也要捣碎。混合后放上黄酒和水,用笼屉蒸,蒸到阿胶溶化成糊状,晾凉即食。老年人每天吃一勺,有补心、补肺、活血止咳的作用。长期服用,疗效明显。

笔者:冬季寒冷干燥,很多女同胞皮肤状况不好,而且经常食欲不佳,您有什么饮食调养方法推荐吗?

程教授:有个方法十分简单,每天用一两薏仁米熬粥做早点喝,长期喝“薏米粥”不仅能够调节食欲,保护皮肤,对一些皮肤疾病如扁平疣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笔者:养生不光是“补”,冬季养生被人们所重视,但一年四季都可以养生,关键是保持动态平衡。其实养生之道就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一点一滴,就看你是不是生活的有心人。感谢程教授百忙之中抽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程教授:谢谢!

上一篇:治疗性乙肝疫苗新进展 下一篇:看不见的钙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