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时间:2022-10-04 01:38:59

乐评其实没什么用。对于听不懂音乐的人,乐评同样也看不懂;对于能听懂音乐的人,不需要看乐评。真正需要乐评的是被评的音乐家和团体,就像企业需要宣传、产品需要广告,这类“乐评”业内叫做“软文”。

乐评其实又很有意义:让不能亲历现场的人看过文章能够如临其境,让面对浩如烟海的唱片版本不知所措的人能够理出头绪,让被宣传口号和软文洗脑的人能够重新回归理性与独立思考。但这样的乐评太难写,写出来看的人又很少,于是很少有人写。郑延益先生的乐评就是这样难得的乐评。

十多年来郑先生的《春风风人》是我最常读的音乐评论集和唱片工具书。作为专业小提琴家和教师,他对于弦乐和室内乐技艺的了解深入透彻,因此在评价弦乐家的唱片时能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永远的海菲茨》一文,对这位二十世纪声名最显赫、但在“发烧圈”又饱受争议的绝代大师,不仅在唱片录音方面逐曲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还从演奏技巧的角度说明了大师不同年代的演奏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不同,并与同时代其它小提琴大师作了充分的比较。这种纵向(演奏家自己)与横向(与其他演奏家)的比较正是唱片版本比较不可或缺的研究方式,更需要乐评人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功力。

作为亲历了SP(快转唱片)、LP(满转唱片)、CD(激光唱片)三个时代的资深唱片收藏家,郑先生对于录音制品都是第一手、最直接的印象。他亲耳聆听过克莱斯勒、西盖蒂、吉泽金等二十世纪初的演奏大师的首版SP唱片从二十世纪初的音响系统里播放出来的声音,这和用二十一世纪的Hi-Fi音响播放经过“声音整理”的再版CD是大不一样的。这就像1942年在电影院里看刚拷贝出的胶片版《卡萨布兰卡》,和现在在高科技电影院看数字高清修复版的区别一样:也许现在的会更“清楚”,但细节必有太多损失和变形。有这些最原始的声音资料“印”在脑子里,就像家里有一面平整光洁的镜子一样,不会因为声音载体的变形和失真,而造成判断和评价的不准确。

爱乐者通常都是感情丰富易冲动的神经类型;专业音乐工作者因为个人及所在团体的利益,难免会有“立场”和“倾向”的选择。因此爱乐者写乐评容易进入“恋爱”状态,爱憎过于分明:处于“热恋”状态中,对某张唱片或某位大师便“眼中只有他”“空前绝后无与伦比”;处于“失恋”状态中,便会极尽刻薄之言,“一文不值一堆垃圾”;音乐圈内人写乐评因为要顾及的关系太复杂,很容易写成“报告文学”:音乐家和乐团小传。为了回避争议,尽量避免实质性的音乐评价和学术性的问题讨论,内容反而更加“业余”。郑延益先生是资深的爱乐者,他的文章能够始终保持理性与中立,用论证和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的质量与特点。他的文章中也有褒贬,但很少下结论。他的好恶也是很明确的,但从不预设观点再收集证据。他喜欢“老古董”,对二十世纪末的一些演奏家追求外在效果和商业噱头的做法非常反感,但对于新近的年轻演奏家依然保持关注和研究,好的就肯定,不好的就批评,从没有“想当年”的思维定式。郑先生虽然曾经是音乐专业人士,但旅居香港多年,这些乐评又多是他耳顺之年之后所著,早已跳出纷乱复杂的体制内关系网,因此能够做到冷静、中立、言无不尽。他对于香港一些现场演出的评论严格而善意,不和稀泥也不抡大棒,对演员和音乐家没有伤害,又能有所脾益。

乐评通常被归入“应用文”类型,但好的“应用文”也应该有文学性。评论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如果能够和被评论对象相当,其说服力和感染力将得到更充分的实现。郑延益先生的品位与格调不仅体现在他对音乐和唱片的选择与评价上,也体现在他的文字叙述与修辞方面:简洁、明确,偶有修饰但绝不堆砌。他的文章很少使用比喻,他的叙述足以令读者毫无障碍地领会他想表达的,无需再用打比方的手法解释。《春风风人》是两公分挺厚的一本书,字体不大插图不多,但如果是真正的爱乐者,一天就可以愉快地读完,正是因为其流畅的文字和精炼的文体,令读者不枯燥、不无聊、不走神、不傻笑。

2013年7月28日是郑延益先生逝世两周年。两年来香港好几家唱片店停业,内地乐评业饱受攻击与质疑,老先生眼不见为净是福分。一本《春风风人》留给我们太多的知识与智慧,夏雨雨人,养润后辈。

《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部分目录

上一篇:联想ThinkServer全新塔式服务器助力成长型企业 下一篇:麻辣奇石经济学之经济学教你分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