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日说法》十年看中国法制节目受众心理定位变迁

时间:2022-10-04 01:22:40

从《今日说法》十年看中国法制节目受众心理定位变迁

摘要:1999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一个全新的法制栏目—《今日说法》每期15分钟。节目推出后就以这样的宗旨来自我定位:重在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为百姓办实事。在十余年间,它见证了中国的法制节目从无到有、从零星尝试到专门的法制频道出现。这个发展既表明了受众对于法制节目的热捧、也顺应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政策方向。

关键词:新闻;法制;受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321-01

今日说法节目栏目从侧重于亲民与普法到侧重于收视率,从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学术价值到侧重案例的眼球效应。这些变化可以总结如下:

一、从民事案例主导到刑事案例独大

《今日说法》开播的头几年中主打的案例主要是小区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继承、交通肇事处理、人身权侵权等民事纠纷。期间还播出过一些特别节目比如《聚焦婚姻》《婚姻法一周年特别节目》等。这个时期在案例选取上并没有过多地立足于受众的眼球,而是注重案例本身的价值——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受众的认可。

这个时期的节目往往还会在某一类型的案例播出之后穿插一些类似“便民小贴士”的总结;比如有一期节目在播放3个商品房购买合同纠纷案件后屏幕出现蓝幕,主持人画外音开始播放蓝幕上的内容《买房十招》。

1999年正是中国商品房产业起步之年,这个时候中国的商品房市场还不成熟,民间存在着很多买房者同开发商、业主同物业、以及住户邻里之间的纠纷。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1从这一点来讲,节目无疑密切关注社会,抓住了受众关心的话题,是值得肯定的。

但近年法律纠纷越来越复杂。电视专业频道出现和发展,满足了分群化社会受众的多样化需求。2《今日说法》开始将视角从案例本身的价值性转移开:一来立法的完善导致一个案例会牵涉众多法条,单靠15分钟的时间很难将问题讲明白;二来随着《道德观察》《天网》《忏悔录》还有近些年《庭审现场》等栏目的播出,《今日说法》的受众趋向分散化。毕竟相比于民事案例,刑事案例虽然离生活较远,但其本身的刺激性、猎奇性等等使得其在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今日说法》在案例方面逐渐舍弃了富有争议性、探讨价值丰富的民事案例转而主打刑事案例。其节目定位从其每一期栏目的名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密室里的罪恶》《谁是真凶》。刑事案例本身的刺激性被有意渲染,使得每一期栏目的播放过程都有迹可循:线索出现引人好奇(如河边出现的尸体、路边发现的血迹)——全案逐渐牵出(杀人、抢劫、盗窃;一般都是规定在《刑法》第四章、第五章的犯罪)——侦查人员艰苦侦查、犯罪嫌疑人狡猾反侦——紧急收网、抓获嫌疑人。

而播放刑事案例时栏目都带着明确的态度:惩恶扬善、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因此栏目很少再像民事案件讨论法律适用那样去讨论定罪、量刑、法官裁量,而是通通地代之以“法网恢恢疏而不露”的结局。

节目的受众毕竟是一般的民众而不是法官和律师,对于一般人来讲刑事案例的离奇性、悬念性、刺激性所带来的吸引力要远胜过其贴近生活以及法律适用法理探讨的空间等所能引起的兴趣。

二、特邀嘉宾从法学教授到社会工作者

伴随着整个节目定位的变化,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起在案例撷取方面从民事案件转而倾向刑事案件;另一方面,刑事案例的播放常常不会让人感觉到刑法的“谦抑性”而是热烈的所谓“打击犯罪”。当然这里也有法制政策的影响在其中。

于是我们看到:被邀请来点评案例的特邀嘉宾从名校的法学专家逐渐转向社会工作者。在《今日说法》开播的头几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主攻民事、民事诉讼、民事仲裁的专家和教授;这部分特邀嘉宾往往具有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法律积累,他们的点评也往往可以探骊得珠地抓住案例本身的纷争点并就此展开点评。他们充分尊重为法律至上的精神,一般从法律适用、逻辑推理、证据证明力的角度进行论证。

而随着《今日说法》整个栏目心理定位的变化以及其案例更加青睐刑事,我们看到来《今日说法》做客的专家更多的是青少年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妇联主席等社会工作人员。他们的点评并不多,刑事案例的播出本身就已经承认了被告人有罪,从而没有给点评留下太多的空间。

三、栏目结构安排:从分段点评到一气呵成

结合着整个栏目在受众心理定位理念上的这种变化,我们从它的结构设计上也能获得这种体会。

在《今日说法》侧重“亲民普法”、主打民事案例的时候,其在时间设计上一般是按照案件的争议点来分配时间段:播一段案例——涵摄一个法律纠纷——特邀嘉宾点评此纠纷。而随着整个栏目定位的转变,其攫住受众眼球、提高收视率的要求使得其变革了这种分段式的结构:首先讲完整个故事,然后用剩下的一点时间由主持人和特邀嘉宾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在讲故事方面,其“眼球至上”的心理定位理念也使得它在案例表现上采取了悬念式的叙述手法,尽量将案例——如前所述——包装得离奇悬念,勾起人的好奇心。往往从线索入手展开,而这种结构并没有太多法律探讨上的意义,纯粹为了吸引受众。

我想《今日说法》的这种变化是中国法制节目这十余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期间,中国的法制节目越来越丰富,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具有天然吸引受众能力的主打刑事案件的节目出现,如《天网》《第一线》;另一方面节目的丰富也促使了其在定位上的区别和划分。

就拿主要播刑事案件的这几个栏目本身来讲,我们看到《天网》和《第一线》侧重于刑事侦查、《庭审现场》侧重于刑事审判、《忏悔录》侧重于犯罪心理;而从整个法制类节目整体来看,继承了初期《今日说法》亲民风格的节目也有《道德观察》《心理访谈》等等。

一般来讲,主打刑事案例的节目靠悬念取胜、主打民事案例的节目以情感取胜;而另外,法制频道还推出了诸如《法律讲堂》等知识性较强的普法类节目,这一类节目虽然因内容简单等问题受到过一些批评,但对于法制意识薄弱的受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囿于我国法制发展的局限性和电视本身的特点,普法类的新闻节目在发展中出现风格雷同、专业性差、分析难以深入是在所难免的。不过一味重视离奇性、刺激性的定位风格也是不可取的。格伯纳的培养理论揭示,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3所以这种刑事类节目的泛滥一方面可以提醒受众增强安全意识,但另一方面可能放大受众对危险的认知,增加社会恐慌,这一点是值得新闻工作人员深思的。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36页.

[2]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38页.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205页.

作者简介:

1.彭雪婷(1990-).女.汉族.山西大同.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专业本科生。

2.潘宝宝(1990-).女.汉族.福建泉州.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专业本科生。

3.张双(1992-).男.汉族.山东菏泽.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专业本科生。

上一篇:浅谈我国企业薪酬管理 下一篇: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