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时间:2022-10-03 11:56:19

初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摘要】随着现代学前教育提出的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各个幼儿园都在推行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在试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区。游戏化的课程并没有真正促使幼儿健康的发展。如何创造自由、自主、生活化、多样化的游戏进行学习目标的达成,是幼儿教师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游戏;课程;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幼儿园活动中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游戏中,蕴含了各个领域与学科的教育因素和机遇。将幼儿园课程融入游戏,让课程游戏化地存在,是当下幼教工作者需要探究的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课程游戏化的道路上有些摸不清方向,可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可能课程的目标太强烈,给幼儿游戏的干预与要求过多,让幼儿失去对游戏的自由。“真游戏”与“假游戏”的存在,使幼教工作者混淆不清。

虞永平教授在《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中提出,幼儿园课程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种活动,课程应该追随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兴趣,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结合虞永平教授的这句话,课程游戏化的思考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探究幼儿园课程中的真游戏。

一、游戏应是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

“真游戏”的首要条件是,幼儿在游戏中,是否是自主的、自由的、创造的、愉悦的。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所以游戏必须要让幼儿感觉到自主、自由。我们可以参照课程的目标,游戏前与幼儿一起预设。比如,要完成运动课程中钻、爬的目标,可以给幼儿提供相应的,可供幼儿选择的钻、爬类游戏材料。在幼儿选择好材料后,还可以预设一下玩法等。自主、自由由此而产生。游戏中,由于幼儿的灵活性、资源的共享,很容易产生创造性的玩法,如此充分让幼儿玩的游戏,必定会给幼儿带来愉悦感。

例如,小班户外活动――钻、爬游戏。幼儿园刚刚添置的长条的,可以让轮胎竖着,按统一方向摆放的轮胎摆放架。户外游戏时,发现个别幼儿会在轮胎摆放架处爬行,因此在与幼儿商讨钻、爬游戏材料时,许多幼儿都选择了轮胎摆放架。游蛑校幼儿又发明了上下两轨的钻、爬游戏(一路在连环的轮胎圈中爬,一路在轮胎上面爬行)。

玩具材料是幼儿选择的,游戏的方法是幼儿创造的。爬轮胎游戏满足了幼儿个体的主动发展。游戏作为教育手段、内容,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中指出,游戏对儿童来说,不只是工作,不只是生活,还更是有益的学习,一种主动自觉及充满愉快的学习;是一种对社会、对自然的有益探寻,也是儿童接触内化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班实践活动:护蛋。在三八节来临之际,主题课程中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护蛋。目的是体验妈妈对宝宝的爱与付出。护蛋游戏前,教师与幼儿探讨了一系列的护蛋办法:可以用网兜、用铁盒、用棉花与盒子等保护。活动开始后,蛋宝宝跟随着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随着游戏的成功或失败,幼儿体验到了爱护、关心、保护、伤心、难受等多种情感。

再如,小班午餐管理。阳阳是班级超级能吃的大胃王(不仅吃得多,而且囫囵吞枣,不会细嚼慢咽),乐乐是班级吃饭困难户(吃饭慢,包括挖饭、咀嚼等都很慢)。为了让阳阳学会细嚼慢咽,让乐乐感受到阳阳会吃,以及阳阳吃饭的兴致,让他们互补地学习对方。教师想到了用游戏的方法,来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游戏时间一周,午餐时,乐乐喂阳阳吃饭,教师每天跟踪观察。乐乐和阳阳面对面坐着,乐乐一勺一勺地挖米粒,阳阳眼睛一直盯着乐乐的勺子,吃完就跟乐乐说,“乐乐,你快点,我吃完了。”乐乐在将饭送进阳阳的嘴里时,自己的嘴巴也张大,好似在提醒阳阳嘴巴张大。一个星期的磨合,乐乐挖饭的速度提高了,阳阳也没有以前吞饭吞得那么快了。第二周开始,乐乐和阳阳还是面对面坐着一起进餐。阳阳的用餐速度明显减慢,乐乐从此脱掉了吃饭最后一名的“帽子”。

护蛋活动和喂饭游戏,都是一种生活类的游戏。这种生活游戏的学习方式,使幼儿获取了很多生活经验。经验是生活游戏的基础,同样生活游戏又促成生活经验向更高水平发展。对幼儿来说这类游戏不只是工作,不只是生活,更是有益的学习,一种主动自觉及充满愉快的学习。

三、游戏可以利用各种感官来学习

游戏中幼儿能利用视、听、味、闻、触、动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种多元学习方法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学到本领,还能让一部分不喜欢某种单一学习方法的幼儿找到适合自己接受新本领的方法。

例如大班户外游戏:过河。

A教师的设计:游戏前在一个长方形场地内铺上蓝色的皱纹纸作河水,排好了唯一一条可以通过长方形场地的梅花桩长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梅花桩过河,练习幼儿的平衡能力。

B教师的设计:将幼儿带到两块长方形场地前,幼儿自主地分为红队和绿队两组,给各组幼儿每人一个梅花桩,比一比,哪组全组先到达对岸。要求:比赛过程中考有一位幼儿“掉水里”,游戏失败,需全组回到起点,重新游戏。哪组先到对岸就获胜。

A、B两位教师的运动课程目标都是练习幼儿的平衡能力。但是A教师留给幼儿游戏的空间只是两手侧平举,排好队伍,保持一定的距离,依次通过梅花桩,游戏成功。而B教师给幼儿的游戏空间更开阔:1.幼儿一组通过小河,培养了合作意识;2.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意见,互相商量,听和说同时发展;3.全组同时通过小河,游戏中需要帮助;4.游戏失败,需要遵守游戏规则,继续游戏,不放弃是最佳的游戏精神。一系列的体验中,不断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这样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总有一款适合每位幼儿。第2种设计不仅使运动目标达成度高,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的,而幼儿的生活是流动的、变化的,因此,我们的课程也应该追随幼儿的生活而发生变化。课程游戏化也是需要不断变化的,这样才能适应当下幼儿的游戏需求,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应多问: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吗?幼儿可以自主地决定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吗?幼儿不受游戏之外的奖赏因素干扰吗?这些疑问会让我们创造出更多受幼儿欢迎的游戏,让课程游戏化不是一句空话。

上一篇: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 下一篇:评价论视域中良心机制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