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人的编辑意识

时间:2022-10-03 11:01:54

论电视人的编辑意识

电视新闻是通过电子手段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进行的报道,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手段,比其他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也正以及时性、真实性、直观性、现场感和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但电视新闻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个大家合作的结晶,它需要采编播新闻工作者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着编辑意识干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使电视新闻这一集体智慧成果更加出彩,更加吸引观众的视线,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所谓编辑意识,是指编辑工作者基于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及理论学习而形成的对所报道的新闻和对电视受众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情感把握,也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对新闻及其受众的把关意识和心理反应。目前,新闻从业人员一般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虽然分工各有不同,但编辑意识却是编辑、记者、主持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有人说搞电视新闻这一行要时刻绷紧一根弦,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我认为这根弦就是编辑意识。电视新闻编辑可谓是电视新闻的“头脑”,是新闻各个环节的把关者,编辑意识的强弱也是电视新闻成败的关键。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传播信息功能外还是党的“喉舌”,作为电视新闻编辑就要把好政治关和新闻关,要看新闻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当前宣传的主旋律、同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具有典型指导意义。如果编辑在编排稿件、制作新闻中出现编辑意识不强、把关不严,结果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还会在新闻播出后给受众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电视这一媒体的性质决定,有误或失实新闻一经播出便难以收回,有时造成的影响很恶劣,因此在每一期新闻的内容、编排和制作技术的操作上都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把好新闻关、受众心理关。编辑意识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功,它要求电视新闻编辑不但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亮点,而且还要研究和正确把握受众的心理,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选择最佳传播方式,使电视新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一名电视新闻编辑与报纸、广播编辑相比,除了要有文字稿件的编辑能力,还必须会熟练运用画面镜头语言、画面的剪辑、同期声的运用等。因此,从稿件的比较选择、修改、加工、编排到后期的编辑制作等工作都要牢固树立编辑意识,对新闻和受众深入研究,加强编辑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提高宣传质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广大电视观众,满足受众的需求。

目前,一般的电视新闻单位里,记者和编辑的分工是不同的,记者属于新闻前期工作,负责新闻的采访和拍摄,通常不参与后期新闻工作。但是这种传统的分工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现在我所在的新闻单位中的记者就不但采访、拍摄,而且也参与后期的编辑工作,因此,编辑意识也在采编的实践中慢慢渗透到记者的工作当中,由于编辑意识的深入和不断增强,使我们记者的拍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就会考虑自己后期编辑新闻时需要什么样的镜头、观众最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带着这种想法、带着这种编辑意识采拍的镜头就会更精彩,因而,记者是否具备编辑意识也就成为决定新闻作品好坏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既采访新闻事实,又在同一时间拍摄下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记者对现场种种因素拥有完全的主动权,而编辑就不具有这一优势,编辑对采拍回来的新闻素材只有一定的修改范围,比如我们基层驻站记者有时送来的新闻就出现过文字画面“两张皮”的现象,所以最后只能被编辑“毙掉”,因为编辑不能较大程度地改变画面的拍摄效果,最多只是利用特技对画面进行一些修补,不可能对画面进行太大的改变,而且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不可能对某一事件要求重拍、补拍等,所以记者的采拍过程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实际上也就是说记者采拍过程必须考虑后期编辑效果,也就是记者必须具备编辑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呢?首先,记者要提前介入新闻事件、搜集整理素材,与编辑一起进行精心策划之后将编辑意图融入采访拍摄工作的每个环节,把好各个关口,要对拍什么、怎样拍摄、怎样编辑制作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大多时候,记者拍回来的新闻基本已是成品了,所以记者在采拍新闻时要带着编辑意识,考虑到后期编辑制作时画面的过渡、段落的衔接、字幕的叠加等因素,从而相应调整画面构图、拍摄角度和技巧。拍摄时眼里像过电影一样要有编辑意识,脑子里还要装着受众,了解新闻面向的受众类型及其心理需求,使自己的作品内容实用,贴近生活,能反映群众的呼声,关注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喜怒哀乐,善于从观众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大体现,更有针对性,更受群众欢迎。

最近,中央电视台首次对节目主持人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包装,让主持人直接参与采访与编辑,目的就是想克服采编与播报“两张皮”的现象。“两张皮”现象之所以会产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主持人只有播报意识而没有编辑意识,主持人参与采编过程的实践后就会渐渐养成编辑意识,从而使主持人胸有成竹,主持风格更受到观众的喜爱。

主持人在现场一定要有编辑意识,首先要了解新闻事件的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要考虑怎样引领观众走进现场,使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参与感,其次要把握好哪些问题可以通过画面来反映、哪些后期编辑时画面无法表现或很难表现出来必须用口头叙述效果才好,同时在采访时与采访对象和观众如何交流等,对采访对象的情况和观众的感受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中,不但要有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编辑意识和能力,即将播出的新闻如果编辑制作到主持人这一关基本已是最后一关,能否把好这一关至关重要,这也是对主持人是否具备编辑意识的一种考验,虽然每一条新闻都经过了记者编辑的层层把关,但到了主持人这一关仍然马虎不得,比如有时会遇到稿件中一不留意出现的不该播报的部队番号或涉及了未成年人保护等有关与法律、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再有就是语言太书面化,语句生硬不够通俗易懂或与自己的主持风格不够吻合;有时文字稿件无误,但受同音异义字的影响容易产生歧义使观众产生误解等情况,这时,主持人就应该及时把好这一关,及时排除和避免错误发生,使新闻更精益求精、更通俗易懂,使自己的主持风格更受观众的喜爱,使电视新闻多出精品,给观众送去更多、更精彩的精神食粮,满足更多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

(作者单位:鹤煤有线电视站)

编校:施宇

上一篇:试论新闻策划 下一篇:广播的魅力在于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