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风险底线 促进发展转型

时间:2022-10-03 11:01:06

严守风险底线 促进发展转型

2003年银监会成立时,城商行发展停滞不前,风险隐患突出。十年后的今天,城商行实现华美蜕变,全国144家城商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之一。

华美蜕变

回顾过去十年,城商行经历了中国入世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城商行不断优化治理架构,建立健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董事会决策独立性不断提高,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完善,高管履职更加规范。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战略转型、资本规划、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的研究和支撑力度不断加强。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商行2012年末总资产达到12.35万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10.65倍;净利润1367.59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25.33倍;资本利润率18.59%,资产利润率1.22%,分别较2003年提高了7.73和0.85个百分点。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62家城商行上榜,占国内上榜银行总数的60%,而2003年无1家城商行上榜。

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城商行逐步建立、完善了现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制度,资本补充渠道大幅拓展,资本运用更加合理。2012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12.45%,较2003年提高6.32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33%。资产质量大幅好转,不良贷款率0.81%,较2003年下降12.04个百分点。拨备计提制度从无到有,2012年末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362.40%,拨备覆盖率332.15%,贷款拨备比2.69%,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大幅提升。

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商行已成为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城商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6.39%,较上年增长26.03%,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7.71个百分点,连续4年实现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目标。城商行拥有近万个网点,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并不断向区县和乡镇延伸。

深厚积淀

总结过去十年城商行监管和改革发展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条经验。

区别对待、审慎监管是城商行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根据城商行地域分布广、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银监会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行一策”,扶优限劣,分类监管,引导城商行不断探索多元化的重组改造和风险防控模式。银监会及时引导城商行实现工作重心从风险处置向转型升级的转变,将风险化解与引进战投、增资扩股、跨区域发展和公开上市等监管政策结合起来,坚持正向激励,大幅提升了城商行的发展质量,提振了社会公众和广大存款人对城商行的信心。

精确定位、错位发展是城商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监管政策引领下,城商行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部分城商行在“三农”、小微企业和科技金融服务方面形成了品牌效应,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沟通有效、各方支持是城商行稳健发展的重要条件。多年来,银监会依法监管,地方政府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城商行审慎经营,投资者积极参与,各方协同合作,创造性地走出了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的新路子。可以说,每家城商行的重组改造、重大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都离不开三者协同作战的有力支撑。

开创新局面

展望城商行改革发展的前景,监管部门将继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严守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指导城商行落实信贷政策,科学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集团客户、关联互保、房地产以及政府平台贷款等领域风险监测和预警力度,防范不良贷款反弹。加强表外、理财和同业业务风险管控,建立健全“防火墙”,防范表外与表内、代客与自营、机构与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加强员工行为管理,严禁银行员工参与非法集资、高利贷和“私售”理财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防范案件风险。加快推进历史包袱处置,有效化解历史风险。

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转型。引导城商行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实际,明确客户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有效性。紧跟信息科技潮流,提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发展水平,增强金融服务科技含量。科学谋划机构布局,坚持机构向区县下沉、网点向社区延伸,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

强化资本管理、资本规划。督促城商行保持合理资本水平,提高资本质量,推动经济资本管理,强化资本对规模扩张的约束效应,对优化业务结构的引导效应。加强资本规划,根据银行战略、风险偏好以及业务结构等因素,合理确定资本补充规划和渠道,强化资本基础,增强有效信贷投放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上一篇:小贷款圆大梦想 下一篇:引领农商行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