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时间:2022-10-03 10:54:16

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摘要 文章主要阐述了关于《哲学与幼童》这本书发生出来的思考。分别从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哲学普遍存在于幼童的生活中以及成人如何捍卫幼童的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哲学思维在幼童生活中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幼童,尊重幼童,尊重幼童的自然本性和主体地位。

关键词 幼童;哲学思维

一、幼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1.每个幼童生来就是天才,就是哲学家

幼童与生俱来就有运用哲学的能力,“他们从小就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的更多。雨果说:“在人世间所能听到的最崇高的赞美歌,就是从孩子的嘴里发出来的人类灵魂的喃喃话语。”在《译后记》中,陈国容先生说:“天真烂漫的幼童对宇宙、人生、周围一切事物所萌发的种种困惑、疑问、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含有探索真理的意味,符合深奥的哲学原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普遍存在于幼童的生活中,从出生开始幼童就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幻想,从而形成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2.幼童哲学的来源

幼童哲学的来源是什么呢?亚里斯多德说过,哲学起源于怀疑。 亚里斯多德还指出,哲学导源于困惑和怀疑。另外,伯特兰·罗素告诉我们,哲学“即使不能解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 由此可见,哲学存在的最深层原因就是怀疑与困惑,它也为人类的发展提出了种种难题,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

此外,哲学还应该来源于历史生活,来源于人类现实,来源于文化本文。哲学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文化本文,现实、生活与文化本文也就必然抛弃哲学。幼童的大量充满哲学性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幼童对生活以及周围世界的迷惑和好奇,所以他们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应该受到成人维护的。

二、哲学普遍存在于幼童的生活中

1.哲学存在于幼童的日常生活中

哲学普遍存在于幼童的生活中,包括困惑、游戏、推理、皮亚杰、故事、幻想、焦虑、纯朴、对话。幼童创造了哲学,也运用了哲学。只是幼童运用哲学的方式是尽量用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来窥见哲学,把高深莫测的哲学简单化、生活化。幼童把自己天真烂漫的想法和心灵深处的灵魂思想统统裸地展现在成人眼前,他们不掩饰自己心底的好奇与困惑,孩子的思想简单,但是却非常真实。

2.哲学存在于幼童平常提出的疑问中

哲学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双向功能,在幼童平常的提问中存在着哲学思维。如:孩子会问:“爸爸,为什么我要叫你爸爸呢?而不是你叫我爸爸呢?”;夜幕降临的时候,孩子会饶有兴致不停地望着月亮走来走去,时而快,时而慢,然后就会说:“月亮在跟着我走,我快它也快,我慢它也慢,这到底为什么呢?”;吃鸡蛋的时候,孩子会问:“鸡蛋是怎么来的呢?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幼童会不定时地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幼童哲学思维的表现。说不定成人的冷眼与恶语中就有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所以成人要特别注意幼童提出的疑问,并给予高度重视。

三、成人如何捍卫幼童的哲学思维

皮亚杰在他早期的《幼童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指出幼童的思维和早期哲学家的思维二者是平行的。他说:“人们不能说幼童的哲学,不同于用隐喻。”幼童是有感情的人,同样也是具有思想权利的人,他的精神粮食包括情感特别丰富的故事,就像《哲学与幼童》这本书里面的那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故事一样。

1.捍卫幼童世界的哲学元素

幼童的世界充满哲学色彩,这样的幼童才是哲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这些“小小哲学家”我们应该保护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管是对周围事物、对人生、对宇宙的所有不解,成人都应尽可能地对幼童的提问做出回应,善待幼童的“问”,鼓励幼童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世界的存在与人的价值。幼童“善问”,成人只有“善待问”,才可以进一步激发幼童追求真理的欲望,从而将幼童的哲学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

2.维护幼童的尊严

成人应该像卢梭所说的那样,尊重幼童,尊重幼童的个性和维护幼童的尊严。对幼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关爱,与幼童平等相处,站在与幼童同一水平同一速度上跟幼童对话。幼童是自然之子,幼童是历史之子,幼童是成人之父。不管是自然还是历史,都离不开哲学,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哲学的光鲜下慢慢演变而发展的。

3.尊重幼童的童真与自然本性

哲学来源于幼童的童真,来源于幼童的自然本性,所以我们要尊重幼童的童真与自然本性。幼童的思维方式通过哲学而变得复杂而高深,哲学却因幼童幼稚的思维方式而显得通俗易、生活有趣,并富有哲理性和探索性。在两者的释放和回归中,幼童的思维便成为了哲学的一种载体,而哲学却成为了幼童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哲学便以一种最简单的生活实际存在着,存在于宇宙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幼童的心灵世界。一切幼童的困惑、好奇、不解、游戏、幻想、焦虑都与哲学息息相关。因为哲学,幼童幼稚的思维更加理性化、成熟化、历史化;因为幼童的思维方式,哲学更加简单化、通俗化、生活化、本文化、实际化。所以,如果要捍卫幼童的哲学思维就必须捍卫幼童的童真,捍卫他们自然的天性,捍卫幼童的生命存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加雷斯·皮·马修斯著. 陈国容译.哲学与幼童[M].三联书店, 1989.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教育上卷人教出版社, 2005(4).

上一篇:浅析评价性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雷军:十亿美元的梦想家和他的“铁人三项”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