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起点 彰显教学魅力

时间:2022-10-03 10:54:02

找准起点 彰显教学魅力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一、激发兴趣,找准起点,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不妨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学生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学会和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许多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例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角形一点也不陌生,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感受、认识三角形,提供大量的材料分小组进行创造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看似积极,场面热闹,但如此教学显得不够有效。对此可以简约处理: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2页)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欣赏图片:自行车、高压线、吊车、太阳能的支架、金字塔。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可以用小棒摆、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提供有序试验的支撑

我们在用教材时,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符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所以,可以在动手实践中找起点,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并列出表格进行整理,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种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

三、师生互动,引发困惑,孕育学生思维的生长

让学生展现他们已有知识状况,对于学生来说是快乐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上课时设计一些有关新知的问题让学生尽情阐述,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抓住本课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例如,在理解三边关系时,如果组织学生将各种情况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都写出来,再进行观察,比较。表面上看,学生主体性强。但这些式子学生都能写,思维含量较低,而所用时间又较长,显然效率不高,收益不大。所以,笔者组织学生一起列出一组数据中的3道比较式子,其余式子没有让学生逐一写出,而是通过课件直接整体呈现,看似过于直接,然而却把对这些式子的观察和比较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验证,对三边关系的深入理解才成为可能。学生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感到困惑的同时,心里充满强烈的愿望,完善结论的理解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不断补充,不仅体现出认知冲突后的数学思考的发展,而且理解只有其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要大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也能体会到不能围成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两条短边加起来比长边短,另一种情况是两条短边加起来等于长边。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上一篇:让灵动的细节充盈语文课堂 下一篇:如何教育“四大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