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模式

时间:2022-10-03 10:01:24

浅议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模式

【摘 要】现代企业的建立,标志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为了保护所有者的自身权益,防止过高的投资风险,财务监督应运而生。本文所研究的财务监督,仅指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财务监督 会计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分为外部财务监督和内部财务监督。外部财务监督,是通过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年度财务报表实行审计制度,以及主管财政机关对年度决算实行财政批复办法来进行财务监督。内部财务监督,是通过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来进行财务监督,它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可以更经常、更全面、更及时地进行监督,它是集防护性与建设性于一身,在发现问题后,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形成预防性制度,是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外部财务监督和内部财务监督处于相互错位的状况

财务监督实施办法规定,财务监督实行“企业外部财务监督与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相结合”的体制。内外结合的监督体制无疑十分重要,但问题是,长期以来这两种监督却处于相互错位的状况,企业比较强调外部监督而忽视内部监督;国家比较重视内部监督而放松外部监督。监督体制上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另外形成,还是按照会计法的规定,通过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合会计人员来实现财务监督;“财务总监”岗位是另行设置还是按照《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由总会计师兼任、转任。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所有者“缺位”问题严重

我国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片面强调政企分开,经营者没有受到来自所有者强有力的监督,也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其结果是,一方面,不努力工作,在职消费甚至对经营者而言可能成为一种收益大、风险小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经营者也缺乏严格监督下属(内部监督)的经济动因。

3.企业产权不清,产权约束机制不完善

部分国有企业在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没有认识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经济责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产权约束机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产权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因素;二是在明确权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权责失衡现象;三是在科学管理方面还存在管理不当的问题。

可见,几种主要的监督机制: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外部监督)、经营者对下属的监督都缺乏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条件,自然也就难以形成真正的企业财务控制权分享或制衡机制。

二、关于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产权约束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由谁来监管;二是用什么方法来实施监管。从理论上来讲,资产的所有权归谁,谁就最有权力来对资产进行监管。因此,产权约束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的一个重要前提。要发挥产权约束的重要作用,必须解决国有企业“主体缺位”问题,真正做到产权明晰,责任清楚,监管到位。

1.是明晰企业产权,确定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

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成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作为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根据政府授权,主要从事国有资本的筹资、投资、产权收益等资本的运作;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预算和国有财务之间的中介,它汇总所属国有独资、参股、控股企业的财务报表;对所属企业经营者进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容为主的业务考核,监督检查企业执行国家各项财务法规的情况。

2.要加强所有者财务管理,强化产权约束机制

所有者财务管理是以所有者为财务主体,对所有者投出的资本及投资收益进行监督和调控,以实施资本最大增值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活动。针对目前部分国有企业未能认识到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关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问题,必须研究建立所有者财务,从而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到维护,经营者的经营权得到保障。

(二)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财务监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导致领导决策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加强财务监督,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会计人员委派工作包括人员择定、日常管理和业绩评价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1.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的三个环节

(1)人员择定是关键。选择委派人员时应充分考虑委派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的水准。会计人员委派小组在全体财会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审查的基础上,由会计人员委派领导小组进行综合平衡,统一委派。被委派的会计人员任职期限两年,期满后,由会计人员委派小组按照考试、答辩、评议的步骤实行百分制公开考评,从高分到低分择优选拔、竞聘录用,并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进行各单位会计人员的轮换。(未竞聘上岗者,调离财会岗位)。一方面,为委派人员进一步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委派人员形成一定的工作压力,并促使其转化为动力,充分挖掘其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2)日常管理是基础。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的日常监督和观察,主要应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完成:其一是建立委派人员定期述职报告制,要求委派人员每季度一次向会计管理中心做出书面的述职报告,年度终了后对整个年度的业务工作情况进行自评。其二是对派驻企业的不定期走访制,经常掌握委派人员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及有关人员对其工作业绩的评价,并不定期地组织专业工作质量抽查,以实现对委派人员业务工作的动态管理。

(3)业绩评价是手段。在委派人员对自身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自评的基础上,会计管理中心会同有关部门每年一次对委派人员进行工作业绩的肯定和能力适度评价。对那些结果“好”和“较好”的委派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那些考核结果为“差”的委派人员,给予调动、撤换或向派驻企业董事会提出解聘的建议;对有私设小金库、擅自对外提供担保,以及超越所在企业董事会或总公司授权的经济行为等事项,则实行考核否决制。

2.对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建议

(1)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开展会计委派制工作中,要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搞一刀切。各地委派制的范围和形式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自行决定,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应在试点过程中边总结、边完善,使受委派会计人员真正发挥协助和监督作用。

(2)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它既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和人事管理改革的问题,又涉及到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政治性强,在加上会计委派制还在试点阶段,仍在探索之中,一些做法还不尽成熟,因此,在会计委派制实施过程中,要始终积极稳妥,周密部署,避免因失误而引起动荡。

参考文献:

[1]何劲军.浅谈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8-06-10.

[2]王大江.试论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职业时空,2008-05-20.

(作者系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完善地方财政体制 缓解基层财力困境 下一篇: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及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