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技能课的教学

时间:2022-10-03 09:19:28

再谈技能课的教学

根据内容属性,我们将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四种类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作品制作课。其中,技能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最为常见,在技能课中积累的经验也应当最多。然而,日常教学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技能属性探讨技能课教学的问题。

存在问题

1.情境创设重复有余,创新不足

具体表现为:在情境创设上过度追求流行。譬如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推宠:学习“绘图着色”,情境是美丽的羊村被灰太狼施加了魔法失去了五彩的颜色;“文字编辑”的情境是喜羊羊系列的名字、歌曲出现问题需要修改;学习“仙女散花”,情境是绘制美丽的羊村……与之相似的还有“低碳”情境的泛滥。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引起注意、激发动机、促进迁移。因此,情境除了要贴近学生的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外,还需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引导。不必牵强附会地追逐流行,否则就会给人以重复之感,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工具、功能学习有余,归纳与总结不足

具体表现为:安排学生探索各种工具、功能后,学习即告一段落,缺乏必要的归纳与提炼。也有教师安排学生总结各种工具/功能,但又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总结失效。

技能课的教学需要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操作,进而掌握技巧、总结规律并形成能力迁移。只是学习、操练,没有归纳与总结,将难以保证技巧的掌握和规律的把握。

3.技能训练有余,应用引导不足

具体表现为:对工具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技能训练,缺少实际应用方面的引导。譬如,学习“幻灯片动画”,只学习超级链接的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学生只是掌握基本技能,至于为什么要设置动画、如何根据需要合理使用动画,则缺少引导。所以学生作品中充斥着花哨的切换效果与杂乱的特效声音的组合,且自以为美。

应用方面的欠缺实际上就是技术主义或者技能化倾向的表现,学生掌握的只能是些孤立的知识与零散的技能,不太容易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这种碎片式的学习无法保证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也无从谈起。

4.学生探究有余,教师讲解不足

具体表现为:过度追求探究,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讲解,所有的内容全部放手让学生探索。不明方向、没有目标又缺乏引导的所谓探索不过是在经历所有菜单与功能尝试之后获得些零星的认识,缺乏系统性。也有教师会提供辅助学习资源,譬如技能锦囊、操作秘籍,这本可以成为学生的探索抓手,然而有些锦囊、秘籍的设计不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而是操作步骤的详细介绍,就连涉及的操作按钮都用图形化的图标加以清晰的表示,极尽其详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失去了探索的空间。

上述表现是对探究不当解读的结果。无论教师讲解抑或学生探究都需要适度,徒有形式难以有实质突破,走向极端必然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

5.统一要求有余,差异考虑不足

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的差异问题,统一要求练习与作业,不仅没有层次上的区别,即便在主题上也经常是全班唯一,毫无选择的余地。

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视学生差异,尤其是学生操作水平方面的差异,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此问题在技能课教学中体现最为明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特点,在不同环节上对学生差异予以考虑。譬如,杨金英老师的《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案例中,为学生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导学案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这属于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分层。较为典型且常见的做法是提供分层作业,如基础任务、提高任务或拓展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尤其是能力较强的学生。

基于技能属性的教学

美国教学理论家罗米索斯基将技能分为再生性技能、产生性技能两类。再生性技能是指那些带有重复性质,在各种不同情境中的运用很少有大的变化的技能活动,如两位数减法、打字。产生性技能是指那些需要做出具体的计划、运用某种策略作决定、执行任务时表现得相当有灵活性的技能活动,如解数学难题、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来看,再生性技能与知识、领会、应用相关,产生性技能则侧重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据此观察,技能课中涉及的技能,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字号、字体等的调整,基本模式都是先选定再调整,体现的是一种固定程序,属于再生性技能;一类如电子小报的排版,即便是同样的内容,不同学生设计的版面效果也不同,倾向于产生性技能,突出创造性、灵活性。显然,再生性技能与产生性技能之间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产生性技能需要以再生性技能为基础。由此,技能课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再生性技能的训练上,必须延伸至产生性技能,方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对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罗米索斯基的技能教学策略对信息技术技能课教学同样具有启发。

1.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强调教给学生获得技能必需的知识,根据知识的类型可以采用讲解策略或者发现法。罗米索斯基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做以及如何去做等知识。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操作技能与动作技能具有相似的属性,因而这一点尤其值得借鉴。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技术的三层内涵:动手做的技术,即基本技能;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和规划的技术;为何做的技术,即技术的思想和价值。譬如,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管理,即管理的目的,这是为何做的技术;如何管理,涉及分类管理思想,这是如何做的技术;管理的具体操作,即涉及文件的选定、移动、删除、复制等相关操作,这是动手做的技术。教学中此三者都涉及,才能体现技能课教学的基本诉求。

苗小芸老师设计的《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就是较好的一例。教师课前提供整理房间的游戏情境,学生通过拖动鼠标将东西归类、归位,即可实现房间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交流整理房间的心得入手,引导学生明确物品分门别类存放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对物品进行有序存放管理的意识。然后教师出示“书桌”文件夹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将此分类思路迁移至文件管理,进而学习文件的选定、复制、移动等具体操作。该案例涉及技术的三层内涵,说明设计者对文件管理的理解到位,进而对技能课教学的目的理解到位。

就本环节而言,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先从思想上明确如何做、为何做、由何做的问题,后续环节中便可顺理成章地学习怎样做的操作。为此,可以借助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上述案例中的情境可资借鉴,贴近学生经验且具真实感,有应用方面的引导,既能帮助领悟为何、如何等问题,也能促进学习之后的应用迁移。

2.技能学习

旨在帮助学生达到初步掌握技能的水平。罗米索斯基建议运用讲解策略,分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是示范技能操作程序,然后安排简化或提示性的练习,最后安排整套技能的自由练习。因面向动作技能,此建议有分解动作、完整动作之分,技能课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复杂程度及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调整,譬如采用大片段教学抑或小片段教学。简化练习是指向重点、难点的专门训练,半成品加工策略即适用于此部分。

学生初次接触新技能,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讲解与点拨。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有例外或者是特殊处理。譬如,教师为了强调一些关键知识点或技能点,事先特意不讲,故意设置认知陷阱,让学生先行尝试。当学生出现了问题,产生困惑,形成认知冲突后,认知需求也被激发了,教师再讲解。借助这种方式,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另外,强调讲解并不意味着排斥探究,但探究必须要有引导与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对再生性技能初步接触时,采用局部探究方式较好。

此环节重在再生性技能的训练,多指向基本工具、功能的学习,在练习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各种工具、功能的共性、区别及特点,进而引导什么样的工具、功能适合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为学生对工具、功能的规律性认识及合理使用奠定基础。如此,在应用环节才有可能保证学生会根据任务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总结时,可以借助直观的演示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可以借助可视化的表达,如利用表格对相同或差异之处加以对比,或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工具的各种属性;或者提取重要关键词,如用“对比”、“趋势”、“比例”分别表征三种图表。

3.技能掌握

当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能时,便需要根据技能性质采取不同策略。就再生性技能而言,主要需要在感知敏锐度、持续力、灵活性等方面进一步训练。就产生性技能而言,需要安排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广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此环节的教学需要借助不同性质的练习引领、促进学生由再生性技能走向产生性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譬如,学习互联网信息的查找时,如果要继续再生性技能的训练,可以借助增加难度的变式练习来提高学生搜索的效率。如果给出一段乐谱,要求查找对应的歌曲或者提供图片要求查找作者,则需要认真分析关键词的提取问题,倾向于产生性技能的训练。又如,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掌握各种图表的特征之后,根据给出的数据判断选择何种图表进行表达,或者判断已有表达选用的图表是否准确,这属于再生性技能的应用训练,如果要求观察图表数据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则是进行产生性技能的训练。从迁移的视角看,再生性技能训练促进的是近迁移,产生性技能训练指向远迁移。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再生性技能的基础,所以此环节可以以探究为主,也可以考虑合作学习。具体操作时还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

此环节实际上可以分为技能应用与拓展两部分,技能应用旨在再生性技能的熟练掌握,技能拓展则倾向产生性技能的训练。这样,技能课教学便形成知识传授、技能学习、技能应用、技能拓展四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技术主线清晰,具有鲜明的技能课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又可以灵活调整。譬如,知识传授可与技能学习结合进行,又如,技能学习与应用可以合并,实现学习过程与问题解决过程的统一。

参考文献

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四种课型的界定[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

盛群力.21世纪教育目标新[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17.240.241.

李艺.高中课改实验进行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

杜娟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能课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课程整合策略 下一篇:解游戏化学习发展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