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时间:2022-10-03 07:25:01

茄子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凋萎病、黑心病,是露地和保护地茄子上最主要的土传病害,各地普遍发生,特别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只要是连作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如果加之灌水不当就会导致病害急剧加重。近年来,随着茄子种植面积的扩大,连作现象严重,土壤病原菌逐年增多,使茄子黄萎病逐年加重,一般发病后期产量损失20%~30%,严重时损失达80%以上,乃至绝收。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防治和轮作等农业措施防治茄子黄萎病,防效很不理想,大量使用农药破坏了土壤微生物间平衡,造成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并对蔬菜产品和环境形成污染。要改变这种现状,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减少农药的施用,优化产地环境,提升产品质量,发展绿色、有机茄子,打造绿色、有机茄子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发病特点

1.病原菌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引起茄子王顺党,云南德宏州农技中心,678400黄萎病的轮枝菌有3种以上,主要有大丽轮枝菌、黑白轮枝菌、变黑轮枝菌等,报道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茄子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

2.侵染途径及传播方式

茄子黄萎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后,引起发病,后蔓延至维管束、茎叶果实和种子。带菌土壤是本病的主要侵染源,另外通过肥料、种子远距离传播,病菌在田间靠灌溉水、农具、农事活动传播扩散。

3.田间症状

茄子黄萎病在茄子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一般5~6叶开始发病,门茄坐果后出现症状,进入盛果期急剧增加。田间主要有4种类型。

(1)黄色斑块型这是茄子黄萎病最典型的症状,发病时多见此症状。一般在开花期才发生,病情自下向上发展,初期叶缘及叶脉间现绿黄斑,黄斑不断扩大和联合,颜色也不断由黄色变为褐色。初期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尚能恢复,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叶片变褐脱落,并不断由下部向上部发展,逐渐枯死。病害有时发展至整株,有时只半边叶或半边植株发病。因此茄子黄萎病也俗称半边疯。

(2)网状斑纹型病株叶片上的叶脉变黄,病斑呈网状斑纹形。此症状在田间发生较少。

(5)萎蔫型发病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呈现失水萎蔫状,下部叶片枯死,上部叶片萎蔫。

(4)矮化型发病植株茎节间缩短,有的病株整株矮缩枯死,叶片全部脱落。发病严重的多见此症状。

4.发病条件

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或雨水多,或久旱后大量浇水使地温下降,或田间湿度大,则发病早而重;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缺肥或偏施氮肥发病重。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选用耐、抗黄萎病品种试验证明,凡叶片长圆或尖形,叶缘有缺刻、叶面茸毛多、叶色浓绿或紫色的品种较抗病。如长茄1号、布利塔、黑紫茄王等。使用无病良种,尽量从无病田采种或从无病区调种。

(2)轮作倒茬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尤其水旱轮作1~2年即可奏效。

(3)培育壮苗 采用穴盘育苗,可做到营养充足,根系发达,苗粗壮,定植后缓苗快,增强抗病性。

(4)适时定植 当10cm深处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选择晴暖天气定植,起苗时要带大土坨,做到不伤根,穴盘育苗的提前2d浇透水。栽植时以埋平土坨为宜,实行高畦地膜覆盖栽培。

(5)嫁接防病 嫁接育苗是目前防治土传病害比较有效的手段,已被作为一项无公害技术和节能措施进行推广,采用嫁接的办法利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与栽培品种进行嫁接,既可以防治茄子的土传病害,又能增强茄子的抗逆性,但由于嫁接技术及育苗规模的原因,很难进行大面积规模生产。用野茄2号、托鲁巴姆、Crp(刺茄)金理一号、赤茄、野姆美洲F1、野生水茄、红茄、毛粉802等作砧木。

(6)清除传染源 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病株要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在病株周围土壤撒石灰防止病害扩散;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7)合理施肥灌水 及时进行中耕培土,667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 000kg,普钙50kg,钾肥15kg;浇水要严格控制,宁干匆湿,切忌漫灌或喷淋,选晴天合理灌溉,有条件最好使用滴灌。注意提高地温,雨天要注意排水,防止病菌孢子借水传播。结合施肥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

(8)合理密植 常规品种按行株距50cm×30cm,667m2控制在4 000株以内,大型品种,如布利塔667m2栽植3 000株。

(g)改良土壤 定植前土壤进行深耕细耙,增施磷、钾肥,以腐熟有机肥作基肥,改良土壤通气性适当补施酸性肥料,将土壤调整为微酸性。

2.生物防治

(1)施用VA菌根可减轻黄萎病(大丽花轮枝孢) 李树林等研究表明,VA高效抗病菌株显著促进了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因而降低了土传病害茄黄萎病的病情指数,使茄黄萎病的相对防效提高到75%。

(2)施用根际拮抗链霉菌可有效防治茄子黄萎病 张克诚、林德忻等通过试验测定,5%链霉菌菌粉拌土S-3、S-5、S-16对茄子黄萎病菌的防病效果分别为100%、55.25%、66.25%。在自然发病的保护地使用链霉菌菌剂沟施防病效果接近化学农药多菌灵,在营养钵中穴施防病效果超过化学农药多菌灵。

(3)施用NEB菌根 NEB菌根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可使作物根系增加5-20倍,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范围扩大几十倍,比嫁接苗根系发达,抗病能力强。同时能分泌大量的抗生素,杀死有害菌。使用方法:定植时667m2用NEB 5袋,拌肥或加水浇灌土壤。发病初期每袋NEB加水50kg灌根。

(4)施用芽孢杆菌防治 王慧萍等利用离体抑菌圈法从茄子根际土壤筛选出8株对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抑菌效果明显的芽孢杆菌,其菌剂对茄子黄萎病盆栽试验防效可达75.8%。

3.物理防治

(1)高温杀死病菌 病菌发育适温为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60℃经10min致死。利用晴天高温覆盖地膜(黑色)8~10d,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黄萎病病菌,苗床也可通过烧土、烘土来杀死病原菌。

(2)温烫浸种 在55℃温水浸种15min,移入冷水冷却后催芽播种,可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4.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2h,或用10%的磷酸三钠浸种10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h。

(2)苗床、土壤消毒 用无病土育苗,选择前茬没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育苗,播前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苗床,苗移栽前1d,要喷洒70%甲基硫菌灵1000倍,减少病害传播到大田;定植田667m2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或用碳酸氢铵进行土壤消毒,具体方法如下:先将菜畦浇湿后,每667m2以50kg碳酸氢铵均匀撒在土表,然后用薄膜覆盖,5~7d后掀开薄膜,整地定植。结合整地,每667m2施石灰50~100kg进行土壤改良和消毒。播种前每667m2用50%多菌灵或96%敌克松或70%甲基托布津1.5~2kg进行土壤消毒。

(3)药剂喷雾及灌根 苗期和定植前期喷600~7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甲基托布津800倍,或用70%黄萎绝可湿性粉剂600~700倍灌根,每株灌100g,5~7d灌1次,连灌2~3次。或在发病前用70%敌克松500倍喷雾或灌根,或用700倍的绿亨二号灌根,每株500mL。

上一篇:中国蔬菜种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夏防蔬菜“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