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省道305滑坡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防治

时间:2022-10-03 07:21:13

湖北省省道305滑坡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防治

【摘 要】由于近几年来强降雨造成了省道305襄关线地质灾害频发,水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该道路的通行能力。本文主要调查了省道305滑坡的现状,研究分析了滑坡的类型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跟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滑坡的类型;成因分析;处治措施;建议

引言

省道305襄关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湖北省连接陕西、重庆的重要通道,也是十堰市干线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近几年来强降雨造成了地质灾害频发,不仅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而且还阻止了当地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因此本文调查发生滑坡的现状,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该段公路病害的防治和行车的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省道305沿线滑坡的类型

按滑坡体的物质组成滑坡可划分为堆积土层滑坡和岩质滑坡,土质滑坡可分为土体内部滑坡、土体沿土岩界面产生的滑坡,岩质滑坡主要为碎裂结构岩质滑坡。公路沿线滑坡主要为堆积土层滑坡。

堆积土层滑坡:在公路经过的地段第四系物质广泛分布,第四系成因有崩坡积、残破积、河流冲洪积和人工堆积,竹山县霍山坡滑坡、房县玉提店滑坡、陡口滑坡、K202+130~K202+730段、K203+659~K203+680段、K206+436~K206+ 541段、K252+294~K252+329段、K270+573~K270+615段、K273+611~K273+695段、 K319+540~K319+596段等均为堆积土滑坡。

碎裂结构岩质滑坡:岩体节理裂隙密集发育,滑面产生于破碎岩体中,滑面受破碎岩体强度控制,区内分布的变辉绿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糜棱片岩,岩体风化强烈,城破碎结构,易沿破碎岩内部产生弧形滑动。区内典型公路破碎结构岩质滑坡有竹山县城关镇佛爷扁滑坡、305省道界山隧道出口段滑坡、竹三县黄茅关滑坡、房县珠藏洞大桥东侧山体滑坡等。

2 省道305沿线滑坡的成因分析

2.1 地形条件

(1)地形地貌因素:滑坡主要分分布于构造侵蚀中低山区,本区河谷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岸坡陡峻,相对高差大,易产生崩塌和顺层滑坡,在坡脚形成崩滑堆积体,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经各种内外营力对岸坡进行改造,形成多期滑动古滑坡堆积体。

(2)地质构造因素:十堰市位于地质槽台接合部位,断裂十分发育,而现有公路多沿大的断裂分布(如青峰断裂、竹山断裂),这就必然造成公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岩体破碎,各种结构面发育,易产生地质灾害。

(3)地层因素: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条件,片岩分布区片理面较为光滑,强度低,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顺层滑坡;在公路经过的地段第四系物质广泛分布,第四系堆积物有可能产生土体每部的弧形滑动或沿土岩接触面滑动,填方路基因填土压实度不够或未进行简单的支挡,易产生滑坡和蠕动滑塌。

2.2 外界条件

(1)人类工程活动:十堰市原有道路路况大部分较差,路面狭窄,许多路段坡陡弯急,行车困难,特别是雨雪天气经常造成交通中断。为提高公路技术标准和运营能力,拓宽经济干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十堰市进行路网改造,新建和改建公路达到山区二级公路标准,公路改造扩建的同时,造成大量的人工切挖边坡,破坏了山体的自然平衡,诱发了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此外部分滑坡区为耕地,地表植被稀少,人工活动频繁,造成地表排水不畅,是诱发滑坡的外因之一。

(2)降雨因素:十堰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水量丰沛,降雨连续集中,滑坡地段一般地形相对低洼,有利于降水的汇集和入渗,地下水对滑面进行浸泡、软化,促进滑坡的形成。据统计滑坡、崩塌灾害90%以上是发生在雨季,说明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密切相关。305省道一般依河而建,区内水系属于汉江流域,具暴涨暴落的山区河流特征,河水强烈地冲刷掏蚀坡脚,是部分地段形成滑坡的一大诱因。

3 建议滑坡的处治措施和治理方案

治理方法主要以修复水毁防护工程,整治重点滑坡、路基沉陷、完善及修复涵洞等排水设施,恢复路面工程,完善配套交通安全设施。

3.1 路基边坡失稳、沉陷及水毁治理方案:

(1)路基边坡失稳

全线共有路基边坡失稳88处3970延米。建议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治理:局部路段路基边坡失稳比较严重、面积较大的共有14处1058米,采用抗滑桩、承台、浆砌衡重式挡土墙等措施进行防护,防止路基滑移。需要卸载边坡土石方共13处1006延米。局部路段路基边坡失稳较轻,采用浆砌衡重式挡土墙、护坡、仰斜式上挡、护角和设置路肩墙等措施进行防护。此外,在滑坡剪出口设浸水抗滑挡墙,对坡脚进行反压,提高滑体下部土体抗滑力与稳定性,在洪水淹没区设浆砌片石护坡,防止洪水冲刷。

(2)路基沉陷

全线共有路基沉陷42处1847延米。路基沉陷比较严重的共有13处809延米,建议采用浆砌衡重式挡土墙、护坡、仰斜式上挡、护脚、等措施进行防护;路基沉陷较小的29处1038延米,建议采用挡土墙及护脚等措施进行防护。

(3)路基冲毁

全线路基冲毁共53处1392延米。路基冲毁较严重的,有14处416延米,建议采用挡土墙及护脚等措施进行防护;路基冲毁较轻的,有39处976延米,建议采用挡土墙及护脚等措施进行防护。

3.2 路基排水及涵洞工程

(1)恢复边沟和完善截排水系统,即设计修筑截水沟、急流槽,不同类型的排水沟,边沟等,尽量将雨水快速排出滑体以外,使雨水较少渗入滑体。

(2)加强对公路通过处滑体内地下水的排疏,即设计支撑渗沟,纵向与横向盲沟,使地下水能较快疏排,增强治理滑体自身的抗滑能力。

3.3 恢复路面工程

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对路面进行重新修筑,需恢复路面29处7184延米,路面结构应采用沥青碎石路面,面层应为6厘米厚沥青碎石,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类基层,并在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类基层,并在基层与面层之间设置透层沥青。此外还需对上下边坡的防护、排水做有效加固和处理。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针对省道305滑坡的现状,在吸收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较全面地考虑和分析了当地滑坡的成因、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对滑坡灾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全面实施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提供了系统、可靠的技术依据,针对目前公路滑坡灾害的防治技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得出以下建议:

(1)水是引起公路边坡滑坡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公路设计、管理和养护人员对水文等自然要素的认识水平。

(2)坚持主动引导和被动防护相结合,全面发挥安保工程的安全保障功能。在实施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分析和预测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合理确定采取何种防护措施。

(3)设计和施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设计单位在进行安保方案设计时,前期调查和踏勘工作不细、分析不透,设计出的方案不能体现“安全、经济、环保、有效”的实施要求。一些地方在选择施工队伍时,没有引入竞争机制,施工技术水平不高,又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施工质量无法保障。

参考文献

[1]郑颖人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第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8.1

[2]徐邦栋等.滑坡分析与防治.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5

[3]《工程地质》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舒森,李家春等.陕西省公路灾害防治技术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9

[5]王恭先等.滑坡防治100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上一篇:探讨圆弧形建筑物的施工测量 下一篇:大跨度钢结构非线性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