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故事(三)

时间:2022-10-03 06:15:37

邮票上的故事(三)

这一期邮票上介绍的美国摄影家可谓个个如雷贯耳,在20世纪初,他们几乎是同时涌现出来,以创新的影像观念和相近的艺术取向一下子惊呆了视摄影为副产物的美术界。他们向世界宣告:摄影作为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将深深地影响艺术的现有格局。

邮票:荷花(施泰恩,摄于1915年)

在邮票上施泰恩・爱德华(Edward Steichen ,1879―1973)的背景介绍用的文字量最少:“施泰恩・爱德华一个非凡的、多才多艺的摄影家,在推进摄影成为一个艺术门类的过程中,他是个关键的人物。”

这样的介绍已是足够了,我只好将他的摄影简历罗列在下面,让大家体会到他的“关键”:施泰恩・爱德华16岁时起开始从事摄影艺术;1923年,《名利场》杂志评选他为最伟大的人像摄影师;1932年7月他为《Vogue》美国版做封面摄影,从此时装摄影取代了时装画在时装杂志中的主导地位;一战期间,他转为担任航空摄影师,为后世的空中摄影打下了基础;二战开始时,63岁的他自愿参加军队,负责指挥太平洋前线的四千多名军事摄影师的工作;战后,他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为美国及世界的摄影家举办展览;1955年,他举办了集世界影像大全的、里程碑式的摄影展览――《人类一家》(Family of Man),该展览在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巡回展览。

记住施泰恩・爱德华曾说过的一句话:“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邮票:双手和顶针(施泰格利茨,摄于1920年)

施泰格利茨・阿尔弗雷德(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主持发行的《摄影作品》(Camera Work,1903-1917)刊物,曾是当时最具影响的摄影刊物;而在同期的1908年,施泰格利茨还和上面介绍的施泰恩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创立了“摄影分离派画廊”,在展示摄影作品的同时,还介绍了很多的欧洲绘画类的艺术作品;这一切经历都使他担当起美国当代艺术的教育家和引导者。于是,我们看到邮票背后对他这样介绍:“他是美国艺术和摄影史上的坐标点”。

施泰格利茨和同时期的摄影家一样,希望摄影能够从模仿绘画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追求真实的影像,从《双手和顶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利用摄影的锐利清晰来真实还原物体的质感。同时,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的名作《驿站》,直接记录世界本身状态的真实影像,明确了他的“纯摄影”的创作观念。

邮票:光线(曼・雷,摄于1923年)

曼・雷(Man Ray,1890―1976)是一个艺术家,他是达达派、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他运用各种媒介来实现他的创作思想,摄影手段是其中之一:邮票上的作品是他运用相纸上直接曝光法做成的――在相纸上放置物体,然后依次曝光而得到了这幅以光影构成的迷宫一样的景象。以后人们将这种不用照相机形成的影像称为“雷式影像”(Rayographs,Ray同时又有光线的意思)。

曼・雷在摄影史上备受瞩目。作为一个不知疲倦的影像技术实践者,他不断开拓摄影的新疆界。他将负感效应和粗颗粒放大运用于人像摄影中,为当时巴黎的知识界名人拍摄肖像,他们的名字包括:毕加索、布雷东、乔伊斯、海明威……我们找到一幅他为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派画家、雕刻家恩斯特(Max Ernst)拍摄的肖像,细看人物的边缘,可以发现曼・雷如何运用他的胶片负感技法来刻画这位长于雕刻的艺术家。

邮票:两只贝壳(爱德华・韦斯顿,摄于1927年)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1886-1958)可谓终生乃至其后代都与摄影息息相关。他16岁开始业余摄影,20岁在加利福尼亚挨家挨户给人拍肖像,22岁到25岁进入大学学习专业摄影,此后他终生都忙碌于自己的摄影室,并从他的摄影室中培养出了布雷特・韦斯顿(Brett Weston,其长子,18岁即成为蜚名于世的摄影家)。

爱德华・韦斯顿为我们留下了数百幅堪称典范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表现风光、静物、人体或是人物肖像,都以其精心的构图、准确的光线把握、精确的景深控制以及一丝不苟的图片印制而使最终的作品显现出最细腻丰富的影调层次。但如果仅将作品的成功归结于技术和器材之上,会导致机械地理解爱德华・韦斯顿的作品。在他的图片中,物已经成为了“非物”,成为了他对物的本质的解构。亚当斯(Ansel Adams)曾这样形容:“他重新创造了自然界的事物形态和力量;他使得这些形态意味深长地成为世界的基本单元。他的作品启发了人们的内在历程,使之达到精神上的完美程度。”

上一篇:大风歌者之爱等三则 下一篇:相机的非典型问题之禄来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