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句法特征看“V+到/至+O”结构中“到”和“至”的差异

时间:2022-10-03 05:21:42

从句法特征看“V+到/至+O”结构中“到”和“至”的差异

【摘 要】从句法特征上分析“V+到+O”和“V+至+O”结构的差异发现,“V+到+O”结构能够进入的句式范围比“V+至+O”结构能够进入的句式范围广,“V+到+O”结构“到”后可添加虚词“了”,整体后面可加时量短语和来、去等,宾语O有时可以移位或者省略,而“V+至+O”结构在这些方面的特征不明显或明显受限。“V+到+O”和“V+至+O”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到”和“至”的语义差异决定的,“到”侧重强调终点的具体情况,而“至”侧重强调位移的过程。

【关键词】句法特征;到;短语;至

1、引言

现代汉语中,“到”和“至”都是比较常用的词,“V+到+O”和“V+至+O”也都是比较常见的语法结构。由于“到”和“至”之间存在一些差异,“V+到+O”和“V+至+O”结构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从句法特征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适用句式,虚词、时量短语和来、去等的添加,宾语移位、省略。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探讨“V+到+O”和“V+至+O”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揭示“到”和“至”之间的差异。为了便于讨论,本文限定只考虑O表实在方所义情况的“V+到+O”和“V+至+O”结构。

2、适用句式

一般来说,不同的结构进入同一句式的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两种不同的结构,“V+到+O”和“V+至+O”进入同一句式的能力有很大差异。相比较而言,“V+到+O”结构能够进入的句式范围更为广泛,而“V+至+O”结构能够进入的句式范围则颇为有限。在进入祈使句、疑问句和重动句的能力方面,“V+到+O”结构远优于“V+至+O”结构。

2.1祈使句

“V+到+O”结构可以在前面加上“别”、“不要”等构成祈使句,整体用来表示说者叫听者别做某事或者是说者提醒听者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而“V+至+O”结构不太可以在前面加上“别”、“不要”等构成祈使句,整体用来表示说者叫听者别做某事或者是说者提醒听者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见例(1)、(2)。

(1)a.“孩子们,小心点,别跑到河边呐。”她说。

b.“孩子们,小心点,别跑至河边呐。”她说。

(2)a.就算要逃路,你们也千万不要逃到外地。

b.就算要逃路,你们也千万不要逃至外地。

例(1)、(2)中用“到”都能成立,而换成“至”之后就不太能成立,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因为“别”、“不要”是口语性较强的词,一般用于日常对话中,而“至”一般用于正式文体,故“别”、“不要”和“至”不能共现。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不太合理。首先,关于口语性强弱的判断,本身就缺乏一个具体而科学的标准。其次,即便我们把例(1)、(2)b中的“别”、“不要”换成与其意义相近而文言色彩较浓的“勿”,整个句子听起来仍然非常别扭。见例(3)、(4)。

(3)“孩子们,小心点,勿跑至河边呐。”她说。

(4)就算要逃路,你们也千万勿逃至外地。

笔者以为,例(1)、(2)中用“到”都能成立,而换成“至”之后就不太能成立,主要是因为“到”和“至”存在语义差别。“到”强调的是运动的终点,而“至”强调的是运动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例(5)来证明这一点。

(5)a.飞到北京的客机中途遇到大雾,被迫降落。

b.飞至北京的客机中途遇到大雾,被迫降落。

c.飞往北京的客机中途遇到大雾,被迫降落。

例(5)中,因为客机并没有到达终点北京,所以用“到”不太合适,而用“至”和“往”,突出过程和方向,则成立。王凤阳先生也认为,“至”只表达走完全程,到达目的地,不侧重所到的具体地点,而“到”常常要求带上所要去的具体地点当宾语。“至”如需要表示所到达的地点、处所时,多用介词补出。“到”的抵达的意强,多要求地点、处所宾语。[1]按王先生的说法,也可以看出“到”关注终点的特征和“至”关注过程的特征。例(1)、(2)中的祈使句体现了说话人对说话当时未然状态的一种预设,也就是说,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立足点是预设“到河边”和“到外地”已经实现,强调结果,因而用“到”成立,而用“至”不太成立。

2.2疑问句

“V+到+O”可以用于表结果的疑问句中,对宾语O进行提问,而“V+至+O”不太能用于表结果的疑问句中,对宾语O进行提问。见例(6)。

(6)a.赶快交代,电脑被你们搬到什么地方了?――搬到办公室了。

b.赶快交代,电脑被你们搬至什么地方了?――搬至办公室了。

例(6)a、b中,回答问题时,既可以说成“搬到办公室了”,也可以说成“搬至办公室了”,而在提问时,能说“电脑被你们搬到什么地方了”,不太能说“电脑被你们搬至什么地方了”。例中的“什么地方”是提问的人最关心而且也是最想知道的内容,因而,也就是疑问句的焦点所在,提问的人只关注“电脑”位移之后的所在地,而不关心位移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因而用强调结果的“到”来提问显得比较顺畅,而用强调过程的“至”来提问就显得有些别扭。

2.3重动句

“V+到+O”结构可用于重动式,而“V+至+O”结构不太能。见例(7)。

(7)a.你锄地锄到哪儿了?

b.你锄地锄至哪儿了?

卢伟认为“重动句的补语C是全句的焦点,补语与宾语无直接的语义关系,宾语无独立的语用价值,它与V1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引进作为表达焦点的背景信息,宾语不可能是重动句的焦点,除非有特别的强调标记”。[2]“V+到+O”主要关注位移的终点和结果,而“V+至+O”则主要关注整个位移过程,而不强调终点的具体情况。例(7)中,问句的焦点在于“到哪儿”,而不在于是通过“锄”这种方式到达某个地方,因而用“到”比较合适,而用“至”就显得拗口了些。

3、虚词、时量短语和来、去等的添加

3.1添加“了”

“V+到+O”结构,可以在“到”后加“了”表示结果的实现,而“V+至+O”结构如果在“至”后添加“了”,则不太说得通。见例(8)。

(8)a.虽然急救医生很快赶到了现场,但两人已经死亡。(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b.虽然急救医生很快赶至了现场,但两人已经死亡。

句中的“了”属于我们一般说的“了1”,“了1”加在“到”后强调抵达终点的完成,也是突出终点,因而,只能用在突出终点的“V+到+O”格式中,而不能用在关注过程的“V+至+O”格式中。

3.2时量短语添加

“V+到+O”结构往往可在后面添加时量短语,表示位移完成后持续的时间,而“V+至+O”后面一般不太能添加时量短语,表示位移完成后持续的时间。见例(9)。

(9)a.飞机飞到北京三天了,怎么还一点音讯都没有啊!

b.飞机飞至北京三天了,怎么还一点音讯都没有啊!

例(9)中“三天了”是指飞机通过“飞”这一动作行为从别处位移到北京这个地方已经三天了,这一话语的前提是位移过程的完成,而“V+至+O”关注的是整个位移过程,有很强的趋向性,因而本例中不太能用“V+至+O”这一结构,而比较倾向于采用关注终点和结果的“V+到+O”结构。

3.3“来”、“去”等的添加

“V+到+O”和“V+至+O”结构后面带“来”或“去”以及“来+V+O”或“去+V+O”的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V+到+O”后面可接“来”或“来+V+O”,也可接“去”或“去+V+O”,但“V+至+O”后一般既不太能接“来”、“来+V+O”,也不太能接“去”、“去+V+O”。见例(10)、(11)、(12)、(13)。

(10)a.他说次日飞到上海来为沙宣系列化妆品宣传活动中的模特做造型。(卫慧《上海宝贝》) b.?他说次日飞至上海来为沙宣系列化妆品宣传活动中的模特做造型。

(11)a.吓慌了的存户,争先恐后地跑到银行来提取存款。(读者合订本)

b.吓慌了的存户,争先恐后地跑至银行来提取存款。

(12)a.她挣脱了他,逃到门口去,翩然回头。(琼瑶《梦的衣裳》)

b.她挣脱了他,逃至门口去,翩然回头。

(13)a.我最喜欢骑在老袁肩上爬到树上去摘花了。(白先勇《玉卿嫂》)

b.我最喜欢骑在老袁肩上爬至树上去摘花了。

例(10)、(11)、(12)、(13)a中,“V+到+O”后带“来”或“去”以及“来+V+O”或“去+V+O”都能成立,而(10)、(11)、(12)、(13)b中,“V+至+O”后带“来”或“去”以及“来+V+O”或“去+V+O”都不太能成立。孙思指出,当“V+C1+O+C2”中的C1、C2表示复合趋向动词时,如果C2为“来”或“去”,那么,C2主要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完成。[3]“V+至+O”格式倾向于关注整个位移过程,不突出位移完成,因而其后不太能带表动作行为完成的“来”、“去”。

4、宾语移位、省略

4.1宾语移位

“V+到+O”结构后面的宾语O有时可以提前,而“V+至+O”后面的宾语O不太能提前。见例(14)。

(14)a.走到学校了 走至学校了(走着走着就走至学校了)

b.学校走到了 学校走至了

例(14)a中,“走到学校了”和“走至学校了”都可以说,但b中把宾语O“学校”提前后,“学校走到了”仍可以说,而“学校走至了”不太能说。Langacker认为,情景事件中的图形往往比其他部分要突出一些,通常具有特别的凸显能力,从认知语法分析的角度来看,句法中最凸显的那一部分往往是主语。[4]宾语提前其实是对宾语“学校”的强调,强调位移过程的完成及产生的结果,之所以不太能说“学校走至了”是因为“V+至+O”结构关注整个位移过程,而此处无法体现位移过程,只能体现位移结果。

4.2宾语省略

“V+到+O”中的宾语O有时可以不出现,而“V+至+O”结构中的宾语一般必须出现。见例(15)。

(15)a.东西搬到了 *东西搬至了

b.电脑寄到了 *电脑寄至了

例(15)中宾语虽然省略了,但仍然强调位移完成之后的结果就是“东西”和“电脑”都到达了目的地,因而可以用“V+到”结构,而不能用“V+至”结构。

5、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V+到+O”和“V+至+O”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到”和“至”的语义差异决定的,“到”侧重强调终点的具体情况,而“至”侧重强调位移的过程。当然仅仅从语法特征的角度这样来讲,尚不够令人信服,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文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希望以后能从更加深入的角度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观点或者修正我们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王凤阳.古辞辨[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卢伟.论重动句的焦点[J].宿州学院学报,2008(1).

[3]孙思.现代汉语动趋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4]Ronald W.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玉梅,女,汉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下一篇:基于事业单位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