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构主义理论支撑的微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3 05:19:11

新建构主义理论支撑的微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基于微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在总结目前微课程研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理论指导、支撑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指出传统教学理论在支撑微课程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不适应。由于当前微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本文提出要用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撑微课程教学设计,旨在为微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启示,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微课程;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68-02

一、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持式智能终端的普及,泛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学习方式在允许人们自主式管理、碎片化学习的同时,对教学内容的离散化、微型化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微型教学活动应运而生,称为微课程。本文主要提出用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微课程教学设计,希望为微课程的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启示,促进微课程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微课程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应用前景的宏观分析和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设计的微观探讨上,对影响微课程深入发展的教学理论的研究鲜有报道。然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支撑作用,是促进微课程深入、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由于微课程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课容量小、依托网络、碎片学习等鲜明特点,传统的教学理论甚至适用于网络课程的教学理论在支撑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建构中,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形式轻设计。有些微课程只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教材、教案、PPT等进行简单的动画开发再视频化而成,有的甚至只是经裁剪的课堂教学视频录像,缺少内容结构上的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设计。二是重技术轻内容。有些微课程的制作过于专注技术表现,对内容却不加研究,甚至不加选择,导致呈现的微课虽然资源丰富、画面美观,但内容重复,甚至让人有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感觉。三是重学习轻交流。有些微课程的设计只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反思和交流,没有过程评价和监控,而且由于微课程本身的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四是重建设轻应用。有些微课程建设时踌躇满志,花大力,高投入,一旦验收、评审结束便被束之高阁,教学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细究上述问题,不难发现,主要是在于没有很好地认识微课程的教学特点,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课程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在积极更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利用适合的教学理论指导微课程设计。而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能够适应微课程依托网络、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以此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是比较理想的途径。

三、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后来,乔纳森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立在纯主观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然而,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削弱的,而且必须做到“主体―主导相结合、主客观相统一”。2011年,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特点,提出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合网络学习的教学理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系。

2.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系的内容。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系是基于网络时代教学面临的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两大现实挑战而建立的。为了应对这两大挑战,新建构主义提出了选择原则和“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指出要根据个人知识体系的状况和问题解决需要,选择相关的信息与知识,采用零存整取策略进行学习,从而构建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所谓“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是指将网络平台的海量数据视为知识银行,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循环“改写”,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系由三级结构组成,即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三级结构(联想),三者构成一个类似榕树的结构。人们通过实践(感性认识)和嫁接(学习前人知识经验)形成理性认识,再通过内读法、深谈法等挖掘隐性知识,借助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综合表现为洞察力)识别事物的模式(内在本质、相互联系及变化规律),最后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完善,形成创新的知识体系(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等)。新知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行修正与完善,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3.新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的微课程设计。从微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们对微课程的实践、认识经历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视频网络课程”三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微视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设计。微视频网络课程首要的属性是课程,而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包括教学内容、过程结构、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①教学内容设计。微课程的内容核心是微视频资源,而微视频的设计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首先应合理选题,由于微课程“微”的特点,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适合用微课程展示,必须选择难度适中,易于理解,容易通过讲解、演示解释清楚的知识点。其次,应突出情境的真实性。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传授的,因此,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应注重构建真实性强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堂实录、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手段增强学习者的直观体验。另外,注意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指向明确,主题突出,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②过程结构设计。微课程虽“微”,但却“五脏俱全”,问题的提出、主线的引导、收尾的升华等环节都不能少。并且由于“微”的特点,这些环节的设计更应具艺术性和效率。首先,切题快速有效。微课一般不超过10分钟,引题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所以引题不可拖沓。同时,注意有效性,即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状态。引题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教学对象,抓住学习者的心理,激发其主动性,所以同样的知识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授课时,往往需要分别制作微视频。其次,展题应线索单一。由于知识点一般只有一个,所以应尽可能地围绕一条线索展开内容,将时间集中于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上,剪掉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旁枝。最后,收尾应尽量升华。微课程的教学时间很短,如果还像课堂授课那样通过对内容的总结来收尾,会白白浪费时间。因此,要注重发挥收尾点睛的作用,对教学内容在知识延伸、应用特点、学术争论等方面进行拓展升华。③教学资源设计。微视频资源仅是教学资源的主体,要帮助学习者完善整个教学活动,必须提供预习、复习、练习、解惑等其他资源。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设计时,必须考虑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6类“微教学资源”的设计建设。这些资源通常依托微课程网络开发平台及PPT等相应软件。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资源必须围绕微视频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④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是促进教学应用的重要保证,应结合课程类型、教学要求灵活设计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设计应突出教学过程评价,利用技术手段记录每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根据统计数据控制其学习进度、学习质量。利用这种方式,也可实现对不同学习者的区别对待,使教学过程更人性化。

上一篇: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