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带点,以点促面,促进学困生学业质量的提升

时间:2022-10-03 04:47:06

一、研究背景

延庆县第四中学是一所初中校,现有学生1 470名,共30个教学班。由于艺术特长班面向全县招生,几乎涵盖了全县所有小学生源,所以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明显态势,转化学困生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2012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梁威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半年来,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我校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一个个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和班级在我们的干预下健康发展。

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内驱力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与关键。学困生的种类不同,针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不同原因,进一步探索激发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策略,解决学困生不想学的问题。每位任课教师为自己帮扶的对象制定出帮助、转化方案,拟出具体转化措施,然后有步骤地实施。但是,以前我们做过这样的尝试:一个教师盯一个学困生,单独谈话,个别辅导,这样不仅放大了学困生的“困难”病灶,而且基本上是单打独斗,似乎是倾注了力量,但是帮扶效果并不明显。鉴于此,我们认为学困生来自集体,在集体这个大熔炉里锻造、转化,会更加自然,因此我们选择了基于班级发展的校本研究——班本教研模式,即教同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主要的研究团队,同时调动全班所有学生、家长,形成一个资源团队,以面带点,以点促面,促进学困生学业质量的提升。

1.以教学班全体任课教师为一个面,帮助班内几个学困生提升学业水平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表面上看就是学习基础太差,跟不上大部队。实质上多数学困生要么懒惰,要么缺乏自控力,即使教师给他们补上一些知识漏洞,不知他们哪天犯懒,又会出现新的漏洞。所以紧要的措施就是在确定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科目后,由主要负责帮扶的教师牵头与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利用课余时间对该学困生进行补课,哪方面缺补哪方面,使其具备基本的“营养”,基本能够跟上大部队。其次,一个教学班的所有任课教师要形成一个共识:发现学困生上课或作业中有松动的现象,立即互相沟通,责成其主要帮扶教师和该学困生沟通谈话,及时鼓劲,把握方向,保证他们不要落得太远。

2.以教育专家、大多数家长、班主任为一个“面”,带动几个学困生家长的“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由于有的家长出于忙于工作或不懂教育方法等原因,没有帮孩子养成勤奋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孩子学习吃力的后果,家长也很苦恼,大部分学困生家长选择了放弃。为此我们首先请家长聆听教育专家屈开老师的讲座,使家长明白“孩子有病,家长吃药”的道理;其次我们请教育孩子成功的本班或邻班家长介绍自己为了孩子辛勤付出的经历,使学困生家长反思自己的不足;班主任建议家长要寻求各种办法帮助处于困惑期的孩子渡过难关。同时学校也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教育孩子十大误区、孩子“变坏”的征兆等,这些举措都深深触动了学困生家长的心灵,也使学困生家长明白若现在辛苦三五年,将来会幸福一辈子,鞭策家长要树立信心,做帮扶学困生的强有力后盾。

3.以全班学生为一个面,带动几个学困生的点,共同提高

(1)以优秀学生为资源,实现“一帮一,一对红”的策略

学困生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第一类——督促型。这类学生往往有学好的愿望但又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常常犯一些小懒惰,耍一些小聪明。他们还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教师、家长、同伴经常地提醒和监督。第二类——方法型。这类学生也有好的学习愿望和态度,甚至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方法不科学,往往事倍功半。他们需要的是教师、家长和同伴的方法指导。第三类——思想型。这类学生不是方法问题,不是习惯问题,更不是智商问题,他们有的是思想和情绪上的问题,所以他们的学业会跟着他们的想法、关注点和情绪时好时坏,对于他们我们教师团队所要做的就是坚定他们的信念、稳定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学业情况自然会跟着逐渐稳定下来。确定每位学困生的类型后,由班主任牵头,在班中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安排一名相对优秀学生带一名学困生,组成“一帮一”小组。小组内两个人同桌,课上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优秀生负责指导、督促、点评学困生的学习,课下督促检查其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让学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促进学困生及时反馈、反思,增强正能量,体验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为了帮助这些类型不同的学困生,我们教师团队要做的首要任务就是唤醒他们内在的动力,并且在给他们布置的任务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我们没有把目标直接建立在学业成绩上,而是更加关注影响他们成绩的因素,因此我们这样引导学困生:如果我培养一个……的习惯,我的学业会有进步;如果我找到一个……的方法,我的学习会有进步;如果我的情绪稳定……时间,我的学习会有进步。这样做也是在向学生传递一个正能量,学习成绩是和好习惯、好方法、好情绪息息相关的。

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后,我们教师团队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测试成绩等进行评价,每次进步、表扬可以得到“正”字中的一笔,逐渐积攒成一个“正”字到多个“正”字。关于这个“正”字学生们都戏称为“证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学生所获得的成功和荣誉!这个“正”积攒到了梯队的前两名可以光荣地晋升到上一个级别。同时,我们要求每个班本教师团队为学困生个人建立每周学习反馈卡:

在给学生反馈时,要求教师、同伴、家长、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述形式是“某某养成了……习惯”“某某好的情绪坚持了……时间”等。教师把学困生在学校的纪律、学习、出勤、体育锻炼、卫生、劳动、做好事等情况,通报给家长;家长也同样把孩子在家的劳动、学习、卫生、纪律表现情况通报给教师,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教师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以便家校形成团队氛围,持续加油、助力,固化帮扶成果。

(3)班级建设中,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引领,带动学困生进步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我们首先采取的方法是先走进心里,让他们有感悟、有触动,再进行震撼心灵的教育。比如鼓励学困生不能因为自己成绩低、行为习惯差就自暴自弃的“20元钞票”的故事:一位教师把一张20元的钞票举在手里问大家谁要?大家都举手要。把它扔在了地上问:这时谁要?大家还都举手。教师又把这张钞票踩了一下,同样大家都举手表示还是要。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这张面值20元的钞票,即便我把它扔到了地上,踩了一下,它的价值依然是20元。你们就像这张钞票,无论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依然有你们的价值。”再如让这些孩子收看力克胡哲的生活经历,他没腿,没胳膊,但是依然乐观,从事各种体育活动,跳水,游泳,打网球,参加社会活动,把快乐带给大家。力克胡哲的乐观态度和拼搏精神深深感染了学困生,触动了学困生的心灵。

我们还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让学困生承担具体任务,对学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每周自己洗一次校服,为家长做一次家务。这些活动都要由家长反馈给教师。慢慢地这些学困生学会了感恩,明确了责任,并承诺要努力学习将来报答父母。

4.以全年级为一个面,带动部分学困生共同进步

首先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远足、万米接力、登山、古诗文诵读等社会实践或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并向学习方面正迁移。其次年级每周、每月、每学期,都定期召开反馈、总结、表彰会,为学困生设立“最具潜质奖”“品德优秀生”“学习达标奖”等奖项。当然对学困生的评价要七分看态度,三分看对错,多以鼓励为主。

三、研究成效

1.教师观念发生改变

经历半年的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以前一提到学困生就抱怨、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变为心平气和地找原因、想办法,抱着一种研究的态度解决问题;过去,一提学困生就认为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现在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承担起帮扶学困生的责任,全体教师形成一个团队,才有力量提升学困生的学业水平。

2.学校教师研究氛围逐渐浓厚

将帮扶学困生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教师们已体会到带着研究态度去做工作,少了很多烦恼。研究意识已在头脑中播下种子,于是办公室里、研讨会上和家长的电话里,经常听到或看到研讨的声音和画面:这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从哪个年级落下的,是初一年级还是小学六年级?某某只是懒惰吗,他妈妈过分迁就他起了多大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被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来,少了许多叹息、无奈、苍白的劝慰和老生常谈的话语,多的是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3.学困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悄然发生改变

半年的干预,学困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如某某以前见到英语老师就躲,现在总是感激地迎上去,他终于明白是英语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才使他单词积累量不知不觉增加,终于走出补考的“阴影”;而曾经专为英语学困生补课的专用教室,已不再拥挤,因为有的学困生已经晋级到上一级梯队。课间相互探讨问题的人多了,课堂上也比以前安静了,甚至有的同学说“突然安静的课堂,我有一些不适应”。当然尽管有的学困生的成绩还不那么令家长和教师满意,尽管有的学困生英语课上多数情况下还是听不懂,但是在同伴的督促下,每节课他在努力记下几个单词,而且他爱上了那似懂非懂,偶尔还能听懂几句的英文电影;尽管有的学困生的作文还不足600字,但他依然能看到老师在他作文上个别句子处画上的笑脸,这些许的肯定带给他无限的写作动力。

四、几点体会

首先要牢固树立一个思想: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不仅是学困生,还有班内的优秀生,发挥班内优秀学生一帮一的带动作用,并实行捆绑式评价,一方面促进学困生提高,另一方面会使优秀生更优。

其次教师要始终把改变学困生行为习惯,增强学困生成功体验,提高学困生自信心作为研究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校、年级、班级各层带动,以面带点、以点促面才是帮扶学困生,促其学业提升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语言积极暗示,进行精神层面的引领,带动学困生思想先转化,然后转变成切实可行的行动也至关重要。家长的放弃是学困生难以帮扶的根源,家庭良好氛围的创设、学校对家长的培训和鼓励是必须的。

再者解决“会学”的问题不难,难的是解决“要学”的问题。今后我们还将继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干预:激励评价——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家校合作——共促学困生转化;课堂教学——抓住学困生转化的主阵地;习惯培养——扫清学困生学习障碍;德育渗透——搭设学困生转化平台。

当然,学困生的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触动、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帮扶过程中,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只有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树立信心,持之以恒,针对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法,才能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我们只要抱着不为彼岸只为海的信念,相信学困生就一定会取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县第四中学)

上一篇:理解学生才能发展学生 下一篇:依托“数学分层测试卡”创设生机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