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前民国宾县“市、镇”考略

时间:2022-10-03 04:33:23

1913年(中华民国2年),取消府制,宾州府改称宾县行政公署。县辖机构仍旧为区,只是由20个区剩下8个区。1932年(伪大同元年)日本人操纵下的伪宾县公署成立,自此,宾县的经济转入萧条时期,笔者经多年的考查,现将“沦陷”前民国宾县经济较为繁华的地方,暂且称其为“市、镇”略述如下,以食读者。

第一区

苇子沟 宾县襟山而带江,为东北赴木兰,东南赴同滨,西赴阿城之通衢。初名苇子沟,设站年代无考,实为蜚克图与色勒佛特库两站中正要[腰]站。原有东西大街一条,计长三里许,南北开设大中铺户二十余座,小铺七十余座,居民三百余户,往街市者均称赴苇子沟,是为宾县有市镇之始。光绪七年,设治,乃划为十字街时,庆升义、德升乾、福源兴、德昌恒各栈房,几占地全城十分之四。而全兴恒南栈房大院,适当南北之冲。迄今十字错综,南北门未能相对,职此之由,当时商人势利之大,可以想见。迄于清季,各号先后歇业,小本集合,屋非旧主,是为市镇萧条时代,民国初,凡百营业,日见发展,商号栉比,楼阁相望,又焕然成为一新市场。试述如下:烧商六家,分别是同聚源、福泰昌、同发源、聚升合工、聚丰烧锅、福顺兴;当商十四家,分别是立庆当、立庆接当、德成当、永昌当、庆和当、永兴当、福义当、义升当、同聚当、东升当、德成接当、立庆接当、同聚接当、永昌接当;绸缎呢绒商店十四家,分别是宾兴号、同庆德、天丰合、隆大号、协同金、永昌德、兴记号、会聚东、仁昌号、宾合金、同升金、同福兴、瑞记号、福兴德;杂货布店十八家,分别是顺成祥、源合盛、信成福、荣发合、双合盛、致美新、福记、永义长、聚生金、天合成、德兴东、成顺长、裕升恒、同聚号、三合义、顺兴福、裕和源、福和兴;下杂货有同盛源、会升德、天利东、玉成祥、瑞昌庆、山成玉、三盛永、魁星永;布庄有成顺长、义记号、德发永;果蜡铺三家,分别是福盛东、德全升、德全东;粮米铺五家,分别是永升东、俊升恒、益顺长、石家粮米铺、庆和长;金店七家,分别是益生金店、公生金店、恒升金店、义兴金店、天兴金店、万春金店、宝升金店;木铺十一家,分别是广升庆、永升庆、德发祥、庆升魁、福升德、万升德、全升德、福源祥、陈木铺、裕升德;车铺三家,分别是福泰祥、万泰盛、德太祥;熟铁炉九家,分别是徐家炉、庆发炉、俊兴炉、振兴炉、杨家炉、刘家炉、公盛炉、长升炉、王家炉;生铁炉三家,分别是福聚合、刘家炉、祥茂炉;书铺三家,分别是德庆书局、中和兴书局、寰罗书局;石印局四家,分别是真我石印局、文增斋、瑞林堂、墨林堂;锡铺九家,分别是金丰源、中和兴、振泰兴、于锡铺、李锡铺、福升长、裴锡铺、万升东、盛锡铺;铜铺三家,分别是双合永、同升发、德发顺;成衣铺七家,分别是德盛永、鸿盛永、同春永、新发和、永升和、大德新、福厚长;马市在兴宾市场,夫市在兴宾市场,鱼市在西十字街,粮市在四城门外,柴市在南门外,菜市在西大街,肉市在西十字街。

第二区

二道河子 距县治西南一百四十里,东西大街一条,长一里,宽三丈五尺,西南与阿城毗连,东南与双城接界,距火车站一里半。清光绪二十三年,东清铁路告成,商户多迁移火车站,该镇遂日见萧条,兹志如下:杂货铺五家、药铺二家、成衣鞋铺各一家。

第三区

蜚克图站 距县治正西七十里,街中有河一,曰弗朵图,译义无考,站即沿以为名,河为宾阿两县之鸿沟。清乾隆二十五年,设站初,只小铺二三家。光绪初年,商户麇集。东西大街一,长里半,南北宽三丈,全境面积约四方里。当铺一家、杂货铺五家、下杂货七家、药局三家、果铺三家、小店四家;

满家店 距县治正西四十五里,为赴阿城、哈尔滨之通衢。初有满姓者,开车店于此,故名。宣统元年,为宾俗镇,东西大街一条,长半里许,南北宽三丈。烧当一家、下杂货三家、果铺二家、染房一家、药铺三家、生铁炉一家。小店三。

第四区

满井距 县治西北五十里,街南有泉一眼,农民掘为井,满而不竭,故名。大街一条,东西长一里,南北宽三丈五尺,初有小本营业三四家,后逐渐发展,居然成市场。杂货铺一家、药铺五家、熟铁炉一家、生铁炉一家、果铺一家、银匠铺一家、铺一家、木铺一家、染房一家、皮铺一家、小店一家。

山河堡 距县治西北七十里,南临大团山子,西沿蜚克图河,村以此得名。光绪初年,有烧商曰德源恒,故又以此称。大街一条,东西长半里许,南北宽三丈。烧商一家、下杂货铺二家、果铺三家、银匠铺二家、成衣铺一家、染房一家、铁炉一家、药铺三家、小店一家;

鸟尔河 距县治西北四十五里,蜚克图[鸟儿]河由此入口。清光绪二十六年,俄轮航行松花江,搭客上下建有码头,沿江设小店数家,以便存住,初甚萧条,后日土木大兴。粮栈一家、烧商一家、果铺三家、小店三家、杂货铺一家、药铺一家、肉床一家。

第五区

枷板站 距县治东北六十里,北面依山,西有马蛇子河,街市低洼,东西大街一条,作长蛇形,长二里,宽四丈,查传未设治时,树木丛茂,土人以制马枷板为业,故名,或谓设站时,某放荒委员乘车至此,马枷板坏,居人称之,疑以前说。为近清乾隆二十五年设站,由云南迁民三千户,每站安民六户充站丁,时该站以郑、于、范、白、汪、柏六姓充之,设站曰色勒佛特库。宣统元年,为宾安镇,数年来商业日渐发达,称东北一巨镇。烧商二家、当商一家、杂货铺二十二家、下杂货十五家、药铺十家、车铺三家、木铺五家、书匠铺五家、生铁炉二家、熟铁炉四家、果蜡铺五家、银匠铺四家、成衣铺四家、乌拉铺三家、锡铺三家、饭馆十五家、染房五家、铜匠铺三家、客栈十家、车店一家、书铺三家;医院一家、澡塘一家、剪发处二家。

老营口 距县治东南六十里,未设治先,土人采参,设棒槌营于此,又以此出口,故名。清同治元年,有吕姓开烧锅于此,曰天发源,故又称吕家烧锅,东西大街一条,长一里,南北宽六丈。烧商一家、杂货铺二家、下杂货铺二家、药铺三家、木铺一家饭馆代小店二家、果铺三家、理发处一家。

长春岭 距县治东南七十里,北沿土岭,高十丈,长二十里。清同治元年,有烧商曰德盛涌,因称张家烧呐。后烧商歇业,遂命岭,曰长春街,似牛样子形,东西长一里,宽五丈,南北长半里,宽四丈。烧商一家、杂货铺二家、下杂货铺三家、熟铁铺一家、药铺二家、果铺二家、小店三家、油房二家、木铺一家;

猴尔石 距县治东北六十里,北沿山,逼近江岸,相传此山一巨石如猴状,后有边姓者移此,猴遂坠江。居民奇之,故名。清光绪十年,始有烧商一家,曰天盛源,后易数姓,后为同升涌,东西大街一条,半里强,南北宽五丈弱。烧商一家、木铺一家、药铺二家、果铺三家、熟铁炉一家、小店一家;

新甸 距县治东北七十里,为宾县水陆交通之要衢也。光绪十年,有商人在沿江荒甸设烧锅一家,曰顺兴福,街遂以名。自航业发达,乃筑停码头,西与鸟河相应。南北大街一条,宽五丈,长一里,东西沿江大街二条,宽长亦如之。火磨一家、粮栈八家、杂货铺六家、下杂货铺十一家、药铺四家木铺一家、染房一家、成衣铺一家、熟铁炉一家、银匠铺一家、馆子四家、小饭馆八家、澡塘一家、理发处三家、果铺五家、书匠铺一家。

第六区

高丽帽 距县治东一百一十里,以高丽帽山得名。清光绪二年,有烧商一家,曰万福广,后为会升恒,街道未详。烧商一家、杂货铺三家、下杂货铺九家、药铺五家、木匠铺四家、锡铺二生铁炉二家、大小店二家、饭馆五家、理发处二家、书铺一家。

第七区

对店距 县治东南六十里,东枕山,西依岭,面积约四方里,未设治先,为宾农民凡营造者,皆购木于南杨木冈、纱窗子一带。对店者,往来车马运木之要路也。初街北头有大车店二,南北相对,故名。设治后兴建渐盛,故车马往来亦愈繁,因之遂成巨市,南北大街一条,长里许,宽三丈强。车店二家下杂货铺八家、油房一家、药铺三家。

第八区

九千五 距县治东南八十五里。光绪九年经地揽头刘、马二姓,接荒照劈分,各户计地十方,价九千五百吊,故名。初有丁家小铺一家,十三年始有烧商,曰永盛源,后为会升庆,后商号渐集,市面活泼,已有商号七十余家。酒业一家、油房二家、面房四家、染房一家、果铺十一家、木铺三家、洋铁铺二家、银匠铺三家、皮铺一家、乌拉铺三家、裁缝铺二家、杂货铺十七家、旅店三家、镜庄一家、鞋铺一家、理发三家、药铺十一家、铁炉三家、肉铺二家、饭馆一家。

上一篇:女性在婚姻家庭领域权益法律保护历史的思考 下一篇:巴渝名胜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