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清谈与“清谈误国”

时间:2022-10-03 04:17:37

摘 要 在魏晋动乱的环境中,士族文人,反求自身,兴起了清谈,这对丰富士人自身的精神、日常生活和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美学、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魏晋 清谈 士族 圣人

魏晋时期在政治上内忧外患:外有中原和少数民族的战争,内有当权派的争权夺利,司马氏的高压政治,政局的动荡,这就是士族文人生活的大环境,宗白华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清谈是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一、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辩论。这种辩论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的人称为“清谈”或者是“玄谈”。

据清代学者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称,清谈之风始于魏齐王曹方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他们都是当时的贵族名士,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晋书》上所谓“正始之音”也正是指魏晋时的玄谈风气。

虽然文人士族的清谈,有时到了诡辩甚至是争吵拳脚相向的地步,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其中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士族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欣赏雅丽,追求新变,热衷于引领时代潮流的走向。到了两晋时代,士族文人的精神世界从汉魏士人的天下、国家退向家族,从外部世界走向自我的内在世界。士族阶层奢华的生活和看重社会声誉促使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其“新变”观点反映了两晋以来士族文人的共识。西晋太康文学在艺术上显示出文辞华丽、语句对偶、词语雕饰、描写繁复、结构严整等贵族文人的特征。

二、内容

魏晋清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二是佛理;三是其他,比如才性四本、声无哀乐、圣人有情无情、养生、鬼神、梦因等。《世说新语·文学二十一》中记载:“王丞相过江东,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婉转关生。”清谈的方式主要有:一人主讲、二人辩难、多人讨论三种形式。清谈的道具是一种叫作麈尾的东西。麈是一种大鹿,与鹿同行,常摇动其尾指挥鹿群的方向。古人将麈的尾巴装入木柄之中,造成一种类似羽毛的主扇。在清谈是要达到几种境界,即标新立异、韶音令辞、辞约旨达和注神倾意。

三、辩证主义眼光下的“清谈”

想像一下,魏晋时期一群清谈家,一边潇洒的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关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与无情、言能否达意等形而上的问题。他们不关心现实的生活、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政治。所以在正统士大夫看来,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儒学家范宁就说:“何晏、王弼之罪,深于桀、纣”。但是,清谈在我们看来也就是是一种学术上的交流而已,怎么会和“误国”扯上关系呢?因为就我最开始理解来看,清谈就是魏晋时期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辩论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学术社交活动。所以,以前我认为魏晋的清谈之士是很淡雅、与世无争的生活着,思想上也是达到高度的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的融合,是人类历史上的最高境界。但是,当我真正的接触到这个时代、了解这个时代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再成为清谈家们忠实的粉丝了。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此事。但其目的不是论政,不过是官吏、文人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清高不谈俗事而已。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也是一群自私自利,尸位素餐的人。

在讲到魏晋清谈的一本书中,作者其实是想为“清谈误国”来做出辩解的。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清谈都是误国的,只有那些身在政治职位的人参与清谈才是造成误国的根本,跟清谈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这种解释是很苍白无力的。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了清谈之风的盛行,因此,清谈家开始参与政治是很正常的。另外国家也会邀请一些著名的清谈家参与到政治之中,比如夏侯玄、何晏、王衍、谢安的等。同时,知识界“尚玄远”的思想无可避免的对当时的政治家造成了影响。学术和政治的这种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世说新语·简傲》十一条中的记载:“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生动了体现了当时清谈对政治家的影响之深。像这样的例子,在关于魏晋时期的作品中有很多,可见其影响之深。

四、结语

虽然这样,清谈在学术上的贡献还是不能抹杀的,在后来的朝代中也有这种类似于清谈的学术交流方式。清谈家们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当我深入了解这一群体之后,我的仰慕感却消失了,转而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躲避。或许,距离真的可以产生美吧……

上一篇:谈广播电视硬盘播出系统与网络技术维护的结合 下一篇: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