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望”字注释商榷

时间:2022-10-03 02:42:41

一、问题的提出:“望”仅指“瞻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轼《赤壁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文对最后一句解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笔者以为,对“美人”一词的注解即兼顾到了表面的含义(指所思慕的人),又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含义(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但对于“望”字的解释尚显表面,没有深层挖掘,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二、“望”有“瞻望”“期望”和“失望”三义

“望”字有多种含义。向远处看叫“望”,希冀、期盼、仰慕也叫“望”,愿望不能达成、理想不能实现而心怀怨恨也叫做“望”。“望”字可作“瞻望”解,也可作“期望”、“盼望”解,也可作“失望”“绝望”解。“期望”“盼望”与“失望”“绝望”二者情感相反,但同时包含在“望”这个字里面,都可以由同一个“望”字来表达。

“望”字可作这几种解释,正是人心理变化的表现。我们“望见”某种喜欢的事物,便会产生想要拥有的“期望”,“期望”不能实现,便转化为埋怨的“失望”,这是很正常的。正如《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狐狸,“望见”了园里成熟的萄萄,便“希望”能尝到葡萄的美味;“希望”不能实现,就转化为葡萄一定是酸的这一“失望”的自我安慰。虽然有人说“欢乐长在河之彼岸”,“美人隔河而笑”最美,“物之更好者辄在不可到处,可睹也,远不可致也”;但如果美好事物仅停留在企慕期待这一点上,精诚以求,愿仍不能遂、志仍不能申,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越大的希望变成越大的失望吧。因而,钱钟书先生曾说:“登高望远,每使无愁者生愁而有愁者增愁。”“生愁”也好,“增愁”也罢,“愁”都是从“望而不来”中来,都是从“瞻望”到“期望”再到“失望”中来。文学作品反应人的心理流程,我们用这种心理变化去理解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意蕴,进而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三、“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望”兼含“瞻望”“期望”“失望”三义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用“望”字涵有“瞻望”“期望”“失望”这三层含义来分析“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也许更能体现出苏轼复杂而矛盾的内心,而这种内心让文章更显得深沉而有韵味。

根据“望”之“三义”,“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我们可以作三方面理解:

①瞻望在天一方的美人。这是最表面也是最根本的意思。

②瞻望在天一方的美人,却因“瞻望弗及”,对“美人”更加期望。这里意思深入一层,因为“望”不仅在眼睛,更在心里。

③因“望而不见”“望而不来”,期望之情越来越强烈,然而愿终不能遂、志仍不能申,由思慕而至于埋怨进而转化成失望以致绝望。这里意思不仅再深一层,而竟走到了“期望”反面,由“慕”而“怨”。

联系文本,我们能发现用“望”字虚涵的三义去理解这句话会更深入。在苏轼“扣弦而歌之”的同时,文章中写道:“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如果仅仅是“眺望在天一方的美人”,即使“美人”虚涵“所思慕的人”与“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也不能完全解释为何箫声会如此凄凉,让“苏子愀然”,毕竟乐曲的悲伤凄凉与歌词本身还是有关联的。理解为“望”字虚涵“瞻望”“期望”“失望”这三层含义,一层层加深,以致由过度“期望”而转化为极度的“失望”以致“绝望”,就能理解乐曲的悲为何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强大艺术魅力。并且,文章在描绘音乐时说“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泣如诉”描绘的是神态动作,以示哀伤,“如怨如慕”刻画的是心理状态,是情感态度。“慕”就是羡慕,就是希冀,就是期待、期望,而“怨”很显然是埋怨,是怨望,是失望以致绝望。因而,从“如怨如慕”这四个字中,我们也能发现“望”字虚涵“瞻望”“期望”“失望”更符合作者的意思。

因而,笔者以为,用“望”字虚涵三义来分析“望美人兮天一方”,把“望”理解为表层意思是“瞻望”,深层次的意思是“期望”甚至“失望”“绝望”,不仅能更充分表现出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同时也与乐曲的“如怨如慕”相一致,比单纯地解释为“瞻望”意蕴丰富得多。作为课本注解,应如注“美人”一样,既兼顾表层意思也应涉及深层意思,这样对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有帮助。

四、“望”之三义可贯通于许多诗文

“望”有瞻望、期望和失望三义,对于鉴赏表达“望”字情感的诗歌,有相当大的帮助。

屈原《湘夫人》一文中,湘君等待湘夫人的到来,“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纵目远望,湘君内心充满期望。然而“放眼而望未之见”,湘君的内心变得更加希冀、更加炽热,所以才有下文为约会而作精心准备的幻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一节)。期望而仍不来、仍不见,于是又表现为“有约不来”的失望以致绝望(“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湘君在失望、绝望之时,又忽生希望自我安慰(“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以“望”之三义来理解这首诗,我们将更好地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与情感,既能表现出他对理想、爱情追求的执著与痴情,即使一再遇到挫折却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

又如温庭筠《望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倚望”是瞻望;从“梳洗罢”中,可见这瞻望中包含着期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是期望心上人归来而心上人却未归来的失望,这种失望由纯景物描写的“斜晖脉脉水悠悠”形象地表现出来。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直接抒情,那是绝望。从“望”之三义中,把女主人公“有求而不致”、“有待而不至”的盼归情境与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因而,笔者以为,把握“望”之三义,体会“瞻望”与“期望”和“失望”这一矛盾感情的动态转化过程,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意蕴,进而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课本中对“望”字的注解有失表面,应像对“美人”的注释一样,由表及里,方能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情感。

(程秀全 江西省大余中学 341500)

上一篇: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探寻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析语文主观题的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