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与梯度转移理论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10-03 01:34:44

增长极与梯度转移理论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发展快,而东西两翼和山区经济发展比较慢,这是制约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运用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指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广东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76-03

广东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经济腹地广阔,发展后劲强劲,综合竞争实力名列全国省市的前茅,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792.24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GDP达到63452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330美元。[2014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因为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原因,广东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较为明显的地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已日渐制约广东经济发展,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一、增长极理论与梯度转移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早提出的。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是指所有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1]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即增长极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2]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3]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广东各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分析

广东经济各项经济指标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现象。广东省根据区位分布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划分为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四个经济区域,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个市,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个市,西翼指湛江、茂名和阳江三个市,粤北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五市。[划分依据:2014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广东省GDP为67792.24亿元,其中珠三角地区GDP为57802.21亿元,占全省78.91%,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15448.0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1.1%,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占6.9%、7.9%、6.3%。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指标,从2014年广东各地级市人均GDP和排名来看,珠三角地区地级市排在前十名。由此可见,地区间的人均生产总值亦相当悬殊,珠三角远高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经济水平与珠三角地区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差异。

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来看,珠三角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的66.65%,是东翼的18.65倍,西翼的19.34倍,粤北山区的14.02倍。因此,珠三角在财政收支这一层面上比起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则表现出财政能力弱化的现象。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珠三角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经济区域,西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珠三角的14.44%,相差达到6.92倍。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差异严重地影响了区域之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广东各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西蒙在研究各国的经济增长时也指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的;服务部门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4]

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广东珠三角地区53060.4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45.33:52.67。东翼三次产业比重为8.75:55.87:35.37。西翼三次产业比重为18.77:42.23:38.99。粤北山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6.29:41.70:42.01。对比可以看出,珠三角产业总值Ⅲ>Ⅱ>Ⅰ,根据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其经济结构已经开始从工业化阶段向服务业输出阶段转变。东翼的产业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西翼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18.77%,表明农业在区域生产结构中仍然占有较大的份额。非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但与珠三角地区相比,非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太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三、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得益以政策和地区优势,充分发挥核心带头作用,在技术创新、产业聚集的形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的“核心区”。[5]珠三角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区,处于整个经济发展的支配地位,依靠周边区域提供劳动、资本、原料、市场而发展,区域差距随着发展而不断扩大(见表3)。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粤东西北地区财政收入、投资、消费、出口等均与珠三角差距不断拉大。2007年,珠三角财政收入与粤东西北相差1603.64亿元,2013年扩大到3824.63亿元,珠三角财政收入比粤东西北地区有着明显优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益于近年来对粤东西北地区投资力度的加大,粤东西北地区投资明显提高,但2013年珠三角投资仍达到粤东西北地区的2.4倍(见表4)。

(二)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缺乏经济增长极

从2014年广东省各地级市GDP排名来看,粤东西北地区城市内部经济总量接近,中心城市龙头经济作用不明显,难以聚集辐射周边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内部差异小,说明粤东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形成增长极,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

(三)产业分工水平有待提高,产业梯度转移仍需大力推进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进行梯度产业转移首先应该存在梯度差距,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既有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推力,也有非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拉力。[6]然而,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阻碍地区间经济发展中的梯度转移,造成地区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争夺等负面影响,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制约经济发展。低梯度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与高梯度地区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双向流动,一方面创造条件吸引产业向本地区转移,另一方面要利用优势,主动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升级,产业梯度转移仍需大力推进。[7]

四、基于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一)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凸显增长极作用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要继续发挥珠三角增长极作用,推进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和影响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粤东西北地区要实施新的中心城区规划,拓展城区空间,提高城区辐射力,扩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加强各区域中心城市与省内外经济圈、经济带的联系与对接,承接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溢出转移。

(二)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能力。要加强投资引导,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区域的示范和扩散效应下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逐渐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三)继续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支持

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产业升级压力,粤东西北地区要继续做好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及承接工作,加快产业集聚,以推动其工业化进程。同时,要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支持,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各大区域之间的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广东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正视广东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继续发挥珠三角经济中心对外扩散、展现辐射优势的同时,引导和促进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转移,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发挥国民经济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高煦照.增长极理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6).

[2]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5).

[3] 徐忠爱.“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4] 刘昭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0(5).

[5] 赵 阳,姚丽虹.基于发展极理论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6).

[6] 彭 兰,冯邦彦.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的广东省产业转移研究[J].江苏商论,2009(8).

[7] 陈赤平.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地区为例[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上一篇: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 下一篇:红河州“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