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10-03 01:31:38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感悟方程思想的基础上,学会寻找等量关系这一关键来布列方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数量

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用不同的式或数表示同一个数量的训练,为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如:姐姐比弟弟大四岁,弟弟a岁,姐姐16岁。姐姐的年龄既可以用a+4这个式子来表示,也可以用16这个数来表示,既然a+4和16都表示姐姐的年龄,那么中间当然可以用等号连接 。这样就可以 写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a+4=16,这就是方程。再如:一批煤计划每天烧0.5吨,可以烧8天,实际每天烧0.4吨,可以烧x天。这批煤的总吨数可以用0.5×8来表示,又可以用0.4x表示,所以得到等式0.4x=0.5×8。

二、转变观念,突破难点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列方程应用题时,易受算术题方法的干扰,出现部分学生先用算术解法,再把它倒推成方程的情况。如: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还剩40千克,每袋饺子粉多少千克?有的学生列方程为:(35+40)÷x=15.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他们的思考顺序却是这样的:35+40是总重量,再除以15就是每袋的重量,但要求用列方程,于是列方程:(35+40)÷x=15.这样显然是未领会方程的实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常规的算术解题思路,逐步掌握代数的思想方法,从概括性更高的数量关系入手,使学生过好从算数解到方程解这个转轨道口,真正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刚才的题目,让学生设每袋x千克后,问:“现在我们已知每袋x千克,与题目中哪个条件联系可以直接求出什么?”(与“15袋饺子粉”联系可求出共重15x千克)再审题:15袋饺子粉共重15x千克,卖出35千克,还剩40千克。这样就能从概括性更高的数量关系入手,列出方程。

三、因题而异,找准视角,列出等量关系

1.按照事理找等量关系

如:“五年级做了三种颜色的花,每种25朵,布置教室用去一些以后还剩28朵。布置教室用去多少朵花?”根据事情发展变化的情况能找出这样的等量关系:3朵花的总朵数—用去的朵数=剩下的朵数。

2.根据关键句或重点词句找等量关系

如:“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根据关键句“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可以知道:舞蹈队的人数×3+15=合唱队的人数。

3.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长方形周长=(长+宽)×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等等。

总之教学中应注意排除繁琐的叙述和复杂情节对审题的干扰,让学生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把题中以生活语言叙述的情节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以利于列出方程。

四、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要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以激发创新欲望。如:“两地相距245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5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教师提问:“你能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应用题吗?”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的把245看作是甲、乙两车所行的路程和,即“加数+加数=和”所以列出了三个方程:38×3.5+3.5x=245(以和为等量);245-3.5x=38×3.5(以加数为等量);245-38×3.5=3.5x(以加数为等量)。有的则把245看作是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即“因数×因数=积”所以也列出了三个方程:(38+x)×3.5=245(以积为等量);245÷(38+x)=3.5(以因数为等量);245÷3.5=38+x(以因数为等量)。这样,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想出了很多解法,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一种创造。长此以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创新的种子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上一篇: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 下一篇: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