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爱 第8期

时间:2022-10-03 01:02:18

残疾人事业崛起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弘扬,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滋润,得益于小平同志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包括6000万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和普通百姓命运的深情关注与呵护,也是邓小平坚持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生动实践。

岁月倥偬,光阴荏苒,在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征途中,6000万残疾人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即将迎来小平同志百年诞辰,而他老人家离开我们也已经7年了。此时此刻,我们对小平同志无尽的思念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纪念一位伟人诞辰,通常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和词汇,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像给家中的长辈、亲人“过生日”一样普通百姓的表达方式。因为在亿万人民心中,邓小平不仅是海内外公认和敬仰的世纪伟人,更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备受尊敬的睿智长者,和蔼可亲的慈祥老人,与我们心心相印的骨肉至亲。

中国老百姓不会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是小平同志提出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路线,犹如大地回春,把压在人们心上的石头搬掉了。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开辟新道路,创造新时代。神州大地一派热气腾腾。

“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沐浴着残疾人受伤的心灵,给他们带来了慰藉与希望;同时,他们之中的先行者也开始了对人道主义及自身价值、理想的思考、追求与探索。早在80年代初,邓朴方和王鲁光等即着手研讨和制定中国第一个《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筹措成立康复中心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孙恂、吕争鸣、王新宪、吕世明、徐凤建、王延等分别于北京、广州、大连、上海、西安等城市发起并建立了残疾人自己的组织;也就是在那个时期,相继涌现出张海迪、史铁生、刘琦、史光柱等一批优秀残疾青年楷模。1985年7月,青年作家张胜友、在他们采写的纪实报告文学中这样写道――

“我们重温了昨天和今天的中国的若干侧面,目睹了祖国的怀抱里有这样一群人,在饱经忧患之后,没有蜷缩进一角小小的天地,去抚摩伤痕,去浅吟低唱,去颐养天年,而是毅然决然走上这片问题如山、困难如流的国土,为着中国千万残疾人能和健全人一样,过上一种符合人性的、美的生活,去不屈不挠地踏出一条路来。我们为他们的献身行动所感动,我们被他们的进取精神所折服……”

残疾人先进代表人物热爱生活、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代人,不仅成为那个年代一个亮丽的闪光点,也是中国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在,当我们回顾上个世纪80年代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燃情岁月时,日益感受到小平同志提出并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比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制度,对人、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予以更多尊重、关切和注意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历史影响。而残疾人事业崛起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弘扬,正是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滋润,得益于小平同志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包括6000万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和普通百姓命运的深情关注与呵护,也是邓小平坚持和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生动实践。

由“残废人”到“残疾人”,一个“废”字的改变,被媒体称为“一个时代的改变”。从那个年代走过、历经风雨坎坷、饱受被歧视的苦涩的残疾朋友,对这一变化是有刻骨铭心感受的。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进步,更是中国百姓特别是残疾兄弟姐妹的莫大幸运。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发展,“残疾人站起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让中国残疾人挺起腰杆、站起身来的那位可敬的老人;不会忘记12年前,已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南海边上讲的那句令世代中国人永志不忘的质朴话语――“发展是硬道理”。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明确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等重大理论是非;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他特别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迈得要大一点。由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座里程碑。

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残疾人事业迈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1988年开始连续实施残疾人事业四个五年计划,中央财政用于残疾人事业专项经费累计4.1亿,其中“十五”比“八五”增加了2.5倍。1990年颁布《残疾人保障法》,中国残疾人事业开始走向法制化的轨道。1994年我国成功举办气势恢宏的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各级政府在这一年相继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从1998年至2003年,不同程度得到康复的残疾人由416万增至880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平均由64%提高到76%,残疾人就业率由73%提高到84%,扶持近千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499万特困残疾人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

一个占世界残疾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堪称世界现代史上的奇迹。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在新世纪实现第二步跨越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就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那年“全国助残日”期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赛福鼎・艾则孜来到北京海淀区残疾姑娘翟燕萍的家中。28岁的翟燕萍,自幼患小儿麻痹,只能用双手撑着脚面蹲地而行。全国开展三项康复工作以来,她连续接受了3次手术治疗,现在能直立起来依仗而行了。当赛老得知燕萍姑娘28年来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身高时,心情非常激动。他紧紧握着翟燕萍的手动情地说:“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在《残疾人保障法》施行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宣布:中国的残疾人站起来了!”小翟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才好,在场的人眼里含着泪花,全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中国的残疾人站起来了!”――此时此刻,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依然使我们感到热血沸腾。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发展,“残疾人站起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让中国残疾人挺起腰杆、站起身来的那位可敬的老人;不会忘记12年前,已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南海边上讲的那句令世代中国人永志不忘的质朴话语――“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一生经历颇有传奇色彩,而他与普通百姓风雨同舟的患难之交更是传奇中的传奇。正因为如此,人们都觉得小平同志生前应该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题词励志或讲点什么,但我们却始终没有找到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或报道。

1999年夏季,中国残联宣文部受命负责由等五部委共同举办的《建国50周年成就展》残疾人事业部分的筹展工作。时任宣传处处长的倪林对我说,他们查阅了许久,却没有发现小平同志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有关讲话或指示,只找到了他和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伤残军人在一起的照片。照片上,小平同志面带慈祥的笑容,深情地端详这位英勇负伤的年轻军人,军委主席的手与年轻战士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展出开始后,这张照片吸引了数万名参观者和众多残疾人驻足观看。一些聋人朋友在照片前用手语向讲解员表达他们对邓小平的无尽思念;启智学校的孩子们簇拥在老师身边,听老师讲他们耳熟能详的邓爷爷;盲校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想用手触摸一下照片;拄着拐杖的青年大学生则静静地凝视着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久久不愿离去……

2000年10月上海残运会期间,我参观了上海青年聋人技工学校毕业班学生作品展览。其中,令人注目的是美术专业的同学以“心目中的邓小平”为题材创作的书画及工艺美术习作。2002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全国残疾人书法、美术、摄影大赛”获奖作品中,令人耳目一新的仍然是讴歌改革开放、怀念小平同志题材的作品。从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残疾人朋友对小平同志发自心底的爱。

中国老百姓对邓小平的情思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是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拿“称谓”习惯来说吧,老百姓似乎并不把他排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序列中。人们简捷明快地称他为“小平同志”或干脆亲切地直呼“小平”。不论是患难与共的战友,还是街头巷尾的百姓,大多都习惯这样称呼他。老百姓对德高望重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不称官衔,直呼其名,这在留意职位高低排序、讲究礼仪细节的中国,真的是别开生面,恰似清风送爽,给人一种特别温馨的美好感觉。中国老百姓也从不把小平同志当作外人,直到今天,乡里乡亲们仍然念叨着耳熟能详的那些小平轶事:

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小平同志亲临黄山,一群正在游览的大学生见到他,喜出望外,他们要求合影留念,邓小平欣然允诺。

1980年在四川峨眉山,邓小平在去寺庙参观的路上向一位农妇问路。据说问完路走过之后,农妇才发现是小平同志。邓小平平易简朴之神态在田间、地头被乡亲们广为传颂。

1984年10月,在建国35周年盛典上,北京大学学生在游行队伍行进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摄影家及时抓拍的这个珍贵镜头被誉为“世纪经典瞬间”……

邓小平一生经历颇有传奇色彩,而他与普通百姓风雨同舟的患难之交更是传奇中的传奇。正因为如此,人们都觉得小平同志生前应该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题词励志或讲点什么,但我们却始终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或报道。

1997年2月19日,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举国沉痛的哀思中,人民日报驻美记者采访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缅怀邓小平的专稿,引起了许多读者的注目。卡特回忆了90年代初他应邀访问中国与邓小平会面的情况。卡特先生对邓小平说,现在,我已经卸职了,请问卡特中心能为中国提供点什么援助呢?邓小平略微沉吟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回答: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

在此期间,人民日报还刊登了原“二野”文艺老战士曾克回忆1973年初夏,小平同志与她会面、谈话的文章。文中写道,那时,小平同志刚刚从迫害中解放出来,恢复了副总理的职务,在百忙中接见了我。他只字未谈几年来所受的屈辱,却详尽询问了我们一家在“”期间的不幸遭遇。当他得知我老伴和他的长子一样腰椎致残时,沉痛地说,“”中,我们两家都有个亲人成了残疾人,可是他们身残志不残呵……

悠悠此情,令人扼腕。小平同志对十年浩劫给中国人民身心造成难以弥合创伤的沉重反思,以及对中国残疾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尽在不言之中。

今天,当我们随着毛毛的回忆,走进小平同志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多年前小平、卓琳以及朴方、毛毛、还有奶奶,共同经历的“来到江西后,过得最忙最累的那个夏天”时,我相信,我们大家与毛毛的感觉是相通的。

2000年6月,在邓小平95岁诞辰即将到来之际,他的女儿毛毛献给父亲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厚重的书――《我的父亲邓小平“”岁月》。在书中第24、25节,毛毛以慈父膝下幺女的独特角度,深情、细腻地讲述了在那个黑云压城、不堪回首的岁月里,父母双亲忧心忡忡牵挂哥哥、含辛茹苦照料哥哥的感人情景。

“”中,邓朴方受父亲株连被迫害致残,生活难以自理,处境异常悲惨。小平同志得知后,不顾自身的险恶境况,立即给中央写信,申请将儿子接到江西同住。信中说:“我希望邓朴方能够继续治疗。现在既然无法继续治疗,清河疗养院的条件又是如此,我们做父母的,在情感上不能丢去不理。所以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同我们一块生活较好。当然把他接回来,我们三个老人在护理上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上下床都要人帮助搬动的。如果组织上能批准我们、有一个人帮助我们……那我们是非常感激的。如果组织上认为这个要求不合理,那我们夫妇也愿意自己照料邓朴方,因为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事情……”

此刻,当我们在读这封信时,心里总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字里行间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非常年代,作为父亲的邓小平,面对苦难与无奈,柔中寓刚、坚毅果断的凛然正气和对受伤孩子体贴入微、呵护有加的博大父爱。

“儿子回来了,5年没见面的儿子回来了。从2月一直等到6月,父母亲终于把儿子盼了回来。可是,这个儿子不是像其他子女一样欢蹦乱跳地回来的,而是让人连同轮椅一起抬着回来的。儿子回来了,本应有说不完的话,可父子相见,却相顾无言。有什么可说的呢?一道伤心的目光,代表了一切一切……”

儿子胸以下肢体瘫痪,行动不便。南昌“火炉”,酷暑难挨。“而朴方本人,瘫在床上,日子过得也不容易。天这么热,用手摸去,床上的木板比手还热。躺在那儿不动还会不住地冒汗,而他则还要用两只手,抓住吊环,使出全身的劲支起身子或翻个身子,每动一下就足以衣衫湿透。为了怕哥哥长褥疮和蹭破皮肤,父母亲每日一次或数次为他擦身洗澡,还搽上粉,以保持干净保持干燥。”

除此之外,小平同志还经常背负儿子到院子里晒太阳、活动,想方设法为儿子解闷,自己则常常累得大汗淋漓。儿子需要营养,远在外地农村的儿女也缺少口粮,他和卓琳早已停发工资,每月只有少许生活费。于是,他就自己节省,抽便宜烟,自制米酒,吃剩菜,在住所的院子里种菜养鸡,节省下来粮票、菜金支持子女。

“这个夏天,是父母亲来到江西后过得最忙最累的一个夏天。人的耐受力确是惊人的。到了非常的时候,那些平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不过,克服困难的确也不容易。就是在20年后的今天,想起江西的那个夏天,仍然会让人觉得心头发紧。”

回忆到这里,毛毛情不自禁地写道:“父亲这个人,首先是个政治家,因此,政治问题和大的问题,在他心中,永远排在第一的位置。除此之外,他又是一家之长,是丈夫、是父亲。家庭和亲情,也永远在他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在他给的、谈有关他政治生命的大事的信中,还念念不忘他的家人……我觉得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位爱我们的,一位在他自己都十分困难的时刻还会为我们操心的,一位值得我们骄傲的父亲。”

今天,当我们随着毛毛的回忆,走进邓小平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多年前小平、卓琳以及朴方、毛毛、还有奶奶,共同经历的“来到江西后,过得最忙最累的那个夏天”时,我相信,我们大家与毛毛的感觉是相通的,那就是:“我们同样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位爱我们的,一位在他自己都十分困难的时刻还会为他的重残儿子、为他的家人、为中国老百姓操心的,一位值得我们骄傲和信赖的长者与领袖。”

至此,我们也许能够更加贴近小平同志,理解他那坦荡无私的博大襟怀;更加真实地感受这位话语不多的慈祥长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残疾人深沉的爱……

记得1986年3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邓朴方:您的父亲是否支持你的工作?对残疾人工作他说过什么吗?朴方回答:我父亲从不干预子女的事情,但我相信他会支持我所从事的工作,因为我们的心意是相通的。

是的,我们的心意是相通的。小平同志并没有离去,在新世纪深化改革的宏伟进程中,他的音容笑貌始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伴随我们同行。他老人家默默挂在心上的残疾人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已经发生了令海内外瞩目的深刻变化。

2003年9月,总书记在《自强之歌》(2003年卷)序言中高度评价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动,“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高昂地奏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强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2003年12月,邓朴方获得“联合国人权奖”。这一国际社会的重要大奖第一次授予中国人也是第一次授予残疾人。海内外媒体普遍认为,这是保障事业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件大事。邓朴方获奖,既是对他本人在维护与促进残疾人权益方面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评价,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促进和保障人权方面成就的肯定,是中国残疾人事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要贡献。

今天,在举国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的时候,这又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献给小平同志弥足珍贵的生日礼物,老人家如果九泉有知,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的。在这样一个难忘的时刻,中国6000万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更加怀念敬爱的小平同志,因为我们多想亲口对他老人家说――

没有和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邓小平和改革开放,就没有祖国的富强和残疾人事业的辉煌!

无尽的思念,无言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

上一篇:精神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 下一篇:喜兴:南湖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