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点推面,“略读”溢彩

时间:2022-10-03 12:40:49

略读课文应怎样实施教学?不少教师往往感到困惑。他们有的没有准确把握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区别,有的没有顾及编者安排不同课文的意图目的,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将略读课文几乎等同于精读课文,条分缕析,精雕细琢,费时费力,还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或将略读课文几乎等同于自读课文,走马观花,放任自流,导致“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其实,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阵地,又是我们教师可以大展身手进行教研探究和尝试的舞台。做到既着眼语言习得,又注重体验运用。这样,略读课文的教学才能省时省力,简约高效。

一、抓言语,材料重组融体验

略读课文中,有些常识性课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但语言风格比较鲜明突出。而有些说理性课文,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有一定难度。对于这两类课文,教师常以理性分析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且由于学生角色思维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学习时多把自己置于文外,导致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为此,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显性或隐性的语言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并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如《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 文,与精读课文《鲸》写法不同。课堂上,老师们一般都会引领学生带着“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等问题进行自主阅读。通过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说明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这样前引后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只是,考虑到这是篇略读课文,而且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松鼠常识的概括易如反掌,不宜花大力气进行具体的汇报。我尝试着通过预习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始就进行反馈。这样基于学生预习反馈基础上的教学,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着力点马上就可放在学习语言表达上: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分组介绍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这种角色体验活动,将言语材料进行重组,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让积累与运用浑然一体。

二、抓语句,言意融通促提升

有些略读课文,情感性很强。这类课文教师常常会强调情意的体悟,而忽视相应的语言训练,这可是大忌。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课文情意会有所感,但可能不够细腻,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口引导他们进入语境,激活体验,提升语言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宜抓住提纲挈领的关键语句进行读写训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语言与思维共同发展,同时使整个教学更加有序、紧凑、有效。

如《我的“长生果”》一文,作者在忆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连用了两个比喻句“像……像……,……恰似……也似……”,文辞非常优美。同时,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好词佳句。教学时,老师们一般都会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并交流感受较深的内容,体会作者对阅读的挚爱。虽然借助课前提示语开展教学,但整体感知后交流过程费时太多,且缺乏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喧宾夺主,课堂效率不高。如果能适当控制感知后交流的时间,而把着力点放在文本的特色之处,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好词佳句,并适当迁移:模仿“像……像……,……恰似……也似……”这种句式抒写自己对书的情感或读书的收获,教学效果将大为改观。

三、抓段落,潜心会文深拓展

有些略读课文,段落的结构形式不尽相同,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这类与众不同的特点,当然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精心梳理,有效利用。以此为切入口来展开教学实践,能将学生“只能理解感悟的文本语言”转换为“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积极语言”,以实现文本语言的“内化”,不断夯实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

如《假如没有灰尘》一文第4-6自然段详细介绍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先写特点,再写作用,结尾都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加以总结。教学本课时,老师们都会让学生借助表格自学,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并体会说明方法。其实,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段式结构并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会更有效:先让学生自主发现写法上的共同点,在学生掌握了段落的结构及表达层次后,提供一些文字材料,如鸟粪、电视、网络、一次性餐盒等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以“假如没有――――”为题进行段式仿写,有条理地介绍事物的特点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模仿语言,又有创造,最大可能地亲近了语言文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略读课文亦然。文本不同、风格各异,教学的切入点也应不同。而且略读课文不能贪多求全,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巧妙地抓住与精读课文相呼应的一两个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运用、去实践,以点推面,使课堂更简约高效,让略读流光溢彩。

上一篇:领着学生进大门 下一篇:竹笛训练与演绎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