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理科学理论运用到创新职教管理

时间:2022-10-03 12:06:17

把心理科学理论运用到创新职教管理

摘要:心理科学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运用心理科学理论是改革和创新中职学校管理的需要,是由学校管理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激励理论运用的改革创新,要求改变物质激励过滥、精神激励严重弱化的现象,努力探索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相协调的机制,将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和全素激励有机结合起来,以避免激励的片面性。

关键词:心理理论;激励理论;挫折理论;学校管理;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48-02从中职学校管理的对象来看,主要是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在这些管理要素中,处于中心、关键地位的因素是人的因素,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无论管理手段多么现代化,管理制度多么健全完善,管理方法多么先进科学,但如果忽视"人"这一因素,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持久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学校管理者,见"物"不见"人",在推进学校管理手段现代和管理方法科学化的进程中,只重视管理设备的添置或更新;为应付各类检查或评估达标,建立完善了各类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评估方案、奖惩措施等,但管理效率却并非因此提高多少,有的甚至有直线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忽视遵循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必须以人为本、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目标。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必须注重运用心理科学理论,努力推进中职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1.激励理论及其运用的改革与创新

激励理论的流派很多,包括西方的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和我国的同步激励理论、C型激励理论及全面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各有长短利避,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融合贯通、整体把握、比较分析、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真正发挥激励手段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应进行如下改革与创新:

改革物质激励过滥现象,探索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协调的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一部分先进入市场的人很快富起来了,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少数教师经不起"诱惑"、耐不住"清贫",纷纷离开三尺讲台"下海",或由贫困地区的讲台流向发达地区的讲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的领导者不得不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物质激励过滥的现象;而精神激励却是乎被一些学校完全忽视,即使是评先进、奖励晋级、晋升职务等,也只不过是几位领导的"特权"或大家"轮流坐庄",因而根本发挥不出激励的真正作用。这种物质激励过滥、精神激励被扭曲或忽视的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教职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主义等不良现象越来越突出,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难以树立,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协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发挥激励的整体效率,是摆在广大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协调应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物质激励的量要有适当限额。由于各个学校的基础条件不同,特别是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量不可能没有悬殊,本行业之间攀比带来较大的心理失衡,而这种攀比又无法避免。因而,作为教育这项特殊事业,考虑到它的育人性和社会公益性特征,应该通过教育行政手段,对各个学校的物质奖励限额作出原则性规定,超出限额的要合理调节,不足限额的要采取适当方法尽量统筹补足。这样才能发挥物质激励的动力作用,确保教师安心乐教。二是精神激励要有规范措施,如前所述,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行业的评功表模有相当部分是"走了调"的,无法激起教师群体的教书育人动力。这就要求对教师的精神激励要结合知识分子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实际,对评功表模的条件、评选程序、监督办法、表彰形式等做出统一的、原则性的规定,尤其要杜绝评功表模中的不正之风,真正让有功之臣受到不同级别的表彰,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信任,以不断强化实现自身价值的内驱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挫折理论及其运用的改革与创新

挫伤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的挫伤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创立的"挫伤--侵犯"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科威茨创立的攻击线索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ABC理论。综合运用以上这些理论来研究学校管理中的挫伤问题,对于改革与创新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益有突出的作用。

要努力避免有意挫伤,增强群体的整体吸引力。学校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要完全避免无意挫伤是不可能的。但有意挫伤是应该力求避免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有意挫伤容易引起人们的愤慨,特别容易使挫伤对象采取反挫伤行为。具体方法是:第一,学校领导者在安排工作、布置任务时,应当避免掺进私心杂念,做到因人而异、公平公正。这样,他们即使经过巨大努力也未完成工作任务而产生挫伤感,但他们也不会有有意挫伤的感受,因而不会产生攻击领导者的行为。这对领导者加强学校管理有增效的作用。否则会产生反领导行为,减弱学校的凝聚力。第二,学校领导者要始终不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狠抓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育人既是个体工作,又是集体工作,学生成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中职学校管理者要经常教育教职工"整合力量、合作育人",让他们共同取得成功感,减少失败对个人的压力程度。

总之,心理科学理论在中职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学校管理者能充分地考虑到如何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进管理现代化的同时,注重遵循心理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就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下一篇:析农村小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