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乱象让新闻不接“地气”

时间:2022-10-03 11:29:09

媒体乱象让新闻不接“地气”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媒体集中开展了“走转改”活动,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走到田间地头和工矿企业,将视角对准了市井平民,新闻报道回归到“接地气”才能有“人气”的传统规律上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现象。“走转改”所倡导的不外乎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要求,现在要靠开展活动来纠偏,是因为当下媒体行业所出现的“浮躁、浮皮潦草、敷衍、肤浅”等种种怪象,只有从本质上对这些怪象予以剖析并加以摒弃,媒体才能真正“走转改”。

媒体“浮躁”导致功能缺位

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分别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就是说,新闻媒体承担的传播功能要求:新闻报道把视角对准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对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种种变化了如指掌,承担起社会生活望者的角色。同时,反映社会变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矛盾,做好社会各阶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传声筒”,才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当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与关系。媒体也是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将镜头聚焦基层及生产一线,对当下社会积累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才能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播格局深刻变革,都对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媒体所处的舆论环境日益宽松,相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体自身不知不觉滋生了一种“浮躁”之风,靠猎奇、爆猛料等手法来抓眼球抢市场,已经成为众多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的制胜“法宝”,本应承担的功能则日渐弱化甚至缺位。尤其是网络和微博等传播平台兴起之后,海量的信息来源以及各种小道消息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甚至缺乏核实就跟风报道并转载,再与网络传言相互印证,让一些原本子虚乌有的虚假消息,也变得扑朔迷离混淆视听。例如2010年的《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以及今年税务总局假公文的大肆传播,都是媒体面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时,缺乏应有的核实,仓促跟风报道。

记者“浮皮潦草”丢了好传统

从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来说,将视角对准基层、关注社会变革以及生产生活一线的群体,不仅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在当今的媒体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范例。但是,当下一些媒体从业者从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忽视了自己肩负的职业使命,不愿了解社会基层的生活现实,也很难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再加上所供职的新闻媒体有考核机制,越来越多的记者成了“码字工人”,对采访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精打细算,给个人带不来现实利益的采访活动基本不到现场,或者采访时“蜻蜓点水”、“浮皮潦草”,丢掉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好传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穆青,在出任新华社社长之后,依然每年坚持到广大农村走访调研,与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聊天。正是不惮于走近基层,与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新闻作品才脍炙人口。

应该说,如今的媒体从业者有很好的工作平台,尤其是手机、网络、微博等新传播媒介的出现,给从业者的采访活动提供了便利,甚至打打电话、复制粘贴就能攒出一篇新闻报道来,客观上为不扎实的采访活动提供了可能。但是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陈中华介绍,由于深入基层,他“常常因在村里采访,没地方吃饭,饿上几小时;常自己掏钱请基层的被采访者吃饭;常常因交通不便,走上几公里山路、土路;搞舆论监督受恶人威胁、围攻;采访途中患病而坚持采访完才回家治疗……”

媒体的经营诉求导致“敷衍”

当下,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都存在着一定的经营压力,这种现象在报纸身上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报纸面临的同域竞争更为复杂和白热化,而报纸经营范围内的广告商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报纸往往更容易受到广告商的“绑架”。尤其是目前,房产、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广告商越来越强势,报纸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部分话语权让渡给广告商,当基层声音与广告商的利益相冲突时,报纸往往会出现“短暂性失明”。

更重要的是,尽管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报纸都在尝试着拓宽经营渠道,甚至涉足其他产业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但绝大多数报纸仍跳不出通过“二次售卖”获利的经营模式。只有报纸的读者群与广告商的消费群尽可能重叠,才会吸引更多的广告投放。而基层群众相对来讲购买力较弱,自然让广告主提不起兴趣来,而报纸在内容选取上也会有所取舍,久而久之,基层群众的声音就会成为新闻报道的“真空地带”。

媒体从业者向来是根据媒体的定位来寻找选题进行采访的,正是由于媒体本身“嫌贫爱富”,媒体从业者也会对基层群众的诉求不予理睬或者是敷衍,形成了“高高在上”的作风,甘愿为某些企业或利益团体充当“吹鼓手”。

新闻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没有任何导演成分。新闻走到广告主事先铺好的道路上,不劳而获必背离真实。因此,媒体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快餐式的商业诉求注定是不能长久的。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媒体也必须转变观念,深入基层,发掘真正有贴近性的新闻。

缺乏对社会变革的认识导致“肤浅”

媒体从业者是当今社会的“望者”,需要关注社会变革,准确反映当下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国内报业实践中,也有“政治家办报”的操作理念,需要媒体从业者加强理论学习,具备综观全局、把握主流的驾驭能力,才能做到对“敏感事件不失语,重大事件不妄语”。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这种形势下,利益群体多元化、复杂化,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相对复杂,多发,这就需要媒体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准确把握社会主流,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对于符合社会主流、符合群众利益的现象扎实地报道;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要以清醒的政治头脑谨慎处理。最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赋予其协调和指导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专家认为,更名后的中央综治委协调和指导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夯实基层基础,使绝大多数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等。

这意味着,媒体也要从当下社会管理创新中汲取经验,加强理论学习,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结合起来,从群众期望、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群众意愿统一起来。新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一个“新”字,只有先知先觉才能完成舆论引导的使命,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实作出判断,而且要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能体现出新闻事实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这一规则放在当下,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转型期的各种诉求,提前引导。比如目前的新闻热点不外乎房价、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收入分配等。在收入分配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诉求时,直接带来了劳动力价格、农产品价格等一系列的变化,只有清醒认识到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猪肉价格居高不下,散户却放弃养猪外出打工;为什么我们的快递费用会越来越高……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抓住老百姓关心的大事件,让我们的记者不再重复计价员的工作。

对社会变革和转型有了深刻认识,才能做到“善于制造悬念”,不再疲于应付出现的细枝末节,这样不仅能引起社会公众对某类事物的密切关注,更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左右事件进程的作用。

(作者为半岛都市报编委、经济新闻采编中心主任)

上一篇:群众路线是媒体的生命线 下一篇:常走基层\常在基层\常为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