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微雕 小刻刀下的大世界

时间:2022-10-03 11:00:26

璧山微雕 小刻刀下的大世界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出的《清明上河图》最让人惊叹的是,在这张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的画纸上,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壮观的城市风貌与世俗民情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不过,若是告诉你,有一种技艺可以将《清明上河图》缩小100倍甚至10000倍,然后在一颗芝麻大的象牙片上进行雕刻,你会不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呢?

象牙上的经文巨作

2010年8月10日,凌晨4点,瞿仁伟那间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灯亮了整整一夜。

时值酷暑,气温高达38℃。瞿仁伟满头大汗,鼻梁上的眼镜因大汗滑到了鼻翼上。可他却不敢轻易擦拭,生怕一个分神,刻刀偏移,致使整个作品前功尽弃。此刻的瞿仁伟心神皆静,他屏住呼吸,微动手指关节,把全身心的力量送至肉眼根本无法看清的刀尖,在象牙上一刀一刀扎实地游走着。此时此刻,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当他用刀尖刻下最后一笔时,瞿仁伟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走到窗前,凝视着窗外第一缕晨曦,久久不语。先前放下刻刀那一刻,瞿仁伟终于完成了耗时3年的微雕作品《佛牙六六大顺》。

这是一个用“惊叹”来形容都略微逊色的作品:1.1米长的象牙上,完整刻下了由《金刚经》、《楞严经》、《佛说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南无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等80多部经文、60多万文字组成的“南无阿弥陀佛”和“嘛呢叭咪恕笔二字。

2012年4月,在第五届中国(重庆)工艺品、礼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上,《佛牙六六大顺》以其精湛的微雕工艺吸引了最多观众的驻足观赏,这也是该届博览会上身价最高的展品。正是因为这次受邀参展,让一向低调只喜欢埋头微雕的瞿仁伟火了起来。

隐于民间的雕刻全能大师

回望3000多年的微雕历史,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微刻,到明代最著名的立体圆雕《核舟记》,再到如今在头发丝上刻画诗词,无数人加入过微雕这个行业,但最后能坚持下来有大成就者却寥寥无几。瞿仁伟之所以能在微雕上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与他执着和宁静的性格密不可分。

瞿仁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优良,却因为身处特殊年代的关系,只念到了夜大,成为了一名技术员。瞿仁伟从小酷爱书法,正是几十年深厚的书法功底,为瞿仁伟以后的微雕生涯奠定了基础。

30年前,瞿仁伟在书法杂志上偶然看到一幅微雕大师的作品,被微雕工艺的精美深深震撼,便开始自学起来。先是刻石块,再是刻木雕,再到刻象牙,甚至是刻坚硬的瓷器,还有头发丝……曾经为刻木雕还自己跑了几十里山路去挖树。

寒来暑往,瞿仁伟每天都坚持雕刻十小时以上,如今已60高龄的他,每天夜里十二点之前都没休息过。他与本刊记者交谈时口气中甚至还有些遗憾:“年轻时的精力才叫真正的旺盛,那时每晚都是两三点才睡,现在不如年轻了,最多也就是创作欲望来了偶尔熬个夜。”

瞿仁伟在牙片上雕刻的作品比较多。“牙片的材质适合打磨也就比较合适进行微雕”,他解释道。众多的作品中,在牙片上参照名家的画作进行膜刻,是瞿仁伟的一绝。于是,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作品在刻刀下得到了重现。先刻,然后着色,一个几厘米长宽的牙片能微雕出一副大型画作。他还能将自己的微雕作品放大到很多倍,一般微雕者是没有那个自信的。不但不走样,而且放大后的效果和真画差不离,这是瞿仁伟所追求的境界。

瓷雕算是其中比较难的。因为瓷器的硬度高,在选择瓷器上,瞿仁伟没少费工夫。他到全国各地去买瓷器,挨个试验出哪家的瓷器比较适合微雕。在瞿仁伟家中,本刊记者见到一个里面刻着“佛”字的瓷盘,构成佛字的是微字,内容竟然是一部《金刚经》。另外一个瓷碗的内侧一圈则是108首唐诗,不过瞿仁伟只刻了107首,他说每个人心中还有一首。

至于头发丝上的微雕,难度则更大,但瞿仁伟同样把它攻克了。一首五言绝句,四句竖排排列,工整刻写在一截长仅1厘米的头发丝上,观赏要用显微镜。

“他研究在头发丝上雕刻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有一天夜里三四点,他十分兴奋地把我叫醒,因为他研究成功了怎么在头发丝上雕刻。平时生活中,很少见到他这么兴高采烈的时候”,瞿仁伟的妻子说。

因为《佛牙六六大顺》展出的轰动,一时间,找瞿仁伟采访的媒体多了起来。大家也在感叹,原来重庆本土也有如此厉害的微雕大师。作为一名传统的工艺人,瞿仁伟并未因知名度的提升而目空一切,他依旧把自己的时间都耗在了作品上,而不是走穴和做广告。他连颁奖都不愿意去,他觉得那也是浪费时间。对于荣誉,他不看重,他说,“一切让作品说话”。

看似不会经营的瞿仁伟,实则是守住了一份宁静。在宁静中,他才能出真品和精品。长年累月的付出,瞿仁伟不与任何人争锋,却在不知不觉的努力中,成为了国内少有的集牙雕、瓷雕、木雕、发雕、微书于一体的微雕全能大师,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的硕果:重庆市第一届美术工艺大师的评选,瞿仁伟排在第一位;2001年被评为“市优秀民间艺术家”;2002年被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授予“杰出艺术家”称号;2006年瞿仁伟还代表重庆参评微雕“国大师”。

大师是怎样练成的

微雕之所以令很多人望而却步,总的来说是因为它的门槛太高。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微雕大师,而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人,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书法家。

微雕细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刀,即用刀将书法、绘画按照科学的比例刻到象牙片等载体上去。因此,书画的基本功是学徒的第一功底。瞿仁伟告诉记者,书画底子差了,无论如何隐藏,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一放,拙劣的笔势都无所遁形。

既为微雕,重在“微”字,当然越小也就越难。小的程度取决于作者对多种道具的熟练运用以及细心耐心程度和入静功夫。

欲善其工必利其器。要想刻得更小,就必须得根据不同材质选择不同刀具。刀具太软,刻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崩。瞿仁伟本身就是做刀具、荚膜设计的,他的“笔”都是自己设计制造,其中微书使用的自制毛笔,只有筷子一样粗细,笔头插了特定的几根毛。瞿仁伟说,只有这样的笔才能写出笔锋苍劲的微形书法。

操刀的功夫就和书画的基本功以及目力、耐力有直接关系了。璧山另一位微雕大师潘启慧说,微雕看起来细如纤尘,但纤细和柔软的后面是刚强与博大,手指承有千钧之力,应绝对稳住,既有松,又有张。特别是进入工作时,必须敛神静气,思想高度集中,呈人静状态。因为哪怕轻微跳动或稍有散神,刀下就会混乱,而且还不能修改。怎么减缓脉搏跳动频率,控制手指颤动,这对许多微雕艺人来说,都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事了。

具备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微雕素养,就离“大师”近一步了,接下来还需要拥有上色的本领。

微雕的上色相当考究,仅使用几根毛上色。一根毛上的颜色很容易干,干了染不上去,稠了色彩又外溢,要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如果把墨骨掩盖了,也就等于将刻过的刀痕埋藏了,就相当于毁了作品。国画有国画的上色标准,油画有油画的上色要求,至于上色的具体手法,却又是讳莫如深的事情了。潘启慧说,微雕作品完成后,不要随意上色,因为色彩的运用,时常会破坏作品的质朴美。但话说回来,上色是掩盖刀法上瑕疵的笨办法。好的上色既能体现作品的层次感,又能突出它的意象美来。

采访结束时,本刊记者再次拿起放大镜细细欣赏了被缩小了10000倍的《清明上河图》。当作品透过镜片影印在眼球上时,仿佛穿过了时光的隧道,随着人马车流和汴河桨声,进人了当年的东京都城汴梁。城头观景,河下灌足,矶畔磨刀,楼台听戏。拱桥上下,行人与船夫彼此答应声声入耳;衙门侧旁,几个差役正打磕睡,蔚声可闻;十里长街,艺人说书,小贩叫卖,驴马嘶鸣,丐人乞讨……

上一篇:十大经典备胎歌曲 下一篇:孔亚:旋转舞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