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时间:2022-10-03 10:49:00

地理教学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无声语言是地图,它是在学习过程中任何声音都无法取代的。作为一种复杂的抽象概念,地图不仅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表现在平面图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地图,能让学生拓展空间概念并对地理事物进行定性分析,能够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地理事物的表象。本文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养成读图习惯,获取信息

对于地图,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读图的习惯,更要交给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教材信息与地图、文字信息与地图之间的互换。在此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与指导者,要适时观察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及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吃透地图中蕴藏的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学会以图求知的方法。以学习中国河湖为例,在关于内河与外河的讲解中,我先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查找已知的著名河流(黄河、长江等),让学生观察河流走向、发源地及流经地,通过对比分析后会发现内河与外河的特点。如在讲解区域差异的时候,可以将北方与南方进行对比,出示较为典型的图片,并对中国地图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南、北方的环境区别以及地理位置,同时还可以向学生穿插讲解自然条件、地理风貌以及生活习俗,等等。

学生之所以要学会读图就是因为地图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很多。读图是了解图的重点和主题,根据图的比例来确定实际面积。如果遇到相对复杂的地图就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分析的方法来获取地图信息。如,在学习中国地形图过程中,由于地形图中的相关因素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首先要让学生将题图中的相关因素(如山脉、高原、河流以及盆地等)进行分类,最后再一步步将山脉河流走向等地图信息进行分类梳理。这样学生就能在地图中获得更大的信息量。

二、以读图完善填图、绘图训练

学生能读懂读通地图后,教师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完善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用文字将地图所蕴藏的信息表达出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如,在学习“中国人口分布图”的时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地图分析出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疏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什么?两者有哪些差异?学生通过分析观察人口分布图,可以带着目的性和针对性去读图,不仅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能在活跃思维的过程中加深对地图的理解。

学生填图绘图的基础就是读图,填图就是简单地模仿,是建立在记忆和想象基础上根据地理事物进行形象对应的过程。如在进行美国工业区的第二课时学习中,如果第一课时直接告诉学生美国的具置,学生很难记住这些表象文字,如果通过地图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学生会很轻松地记住美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填充地图,更能加深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记忆,有利于他们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不管是绘图还是填图,教师都要从旁细心指导,强化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梳理逻辑。

三、强化应用地图能力

在地理事物中,必然存在诸多地理因素,这些不是用文字表现而是通过地图来诠释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篇幅的地图会经常出现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中寻找。只有灵活使用地图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如,以中国地图为基础的中国区位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等等。中国地形图详细绘制出能反映中国河流走向、山川走势以及地势分布(如高原、盆地、高山等)情况;人日分布图能让学生直观分析出中国人口的稀疏与稠密状态。不同的地图结合在一起使用,许多较难的地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地图中含有诸多的隐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因为每一幅地图都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地图画的是什么?有什么?画的是哪里?为什么?直至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要怎么办”。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才能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化,思维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如,再讲中国人口分布的时候,我选择了《中国的地形分布图》、《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中国的交通图》等多幅地图。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而导致我国人口东西部分布不均的特点。要培养学生能采用多元化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应用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完善学生的读图素养,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地图使用地图。引导学生获取地图上的相关信息来学会用地图提升地理学习能力。这样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

上一篇:从“帮汪峰上头条”事件研究受众参与 下一篇:中国妇女解放与传统思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