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在铺垫中渐渐凸现

时间:2022-10-03 09:05:00

经常读到学生这样的作文,如果要表现母爱,就写周末回家父母做了一桌丰盛的好菜;要表现温暖,就写父母给自己买了一件价格不菲的羽绒服。一桌饭菜再丰盛,一件衣服再高档,如果就事写事,不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的爱如同无源之水,虽然直奔主题反而不能突出主题。这使我想起了同学们在课堂上关于《背影》一文的讨论:如何理解父亲失业、奔丧这一部分内容?有些同学认为这些内容没有写背影,离题了;更多的同学却觉得有了这些“离题”的内容之后,文章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到一种氛围里,让读者体会到背影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如何运用适当的铺垫,使文章主旨更加鲜明呢?大家不妨参考下面这些写法。

一、浓淡相宜,渲染气氛,从而增强感人的力量。

还是从《背影》谈起吧。文章在开篇点题之后,就一笔宕开,回顾“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面上看似乎和后面写背影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我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父亲”正处在丧母、失业、典卖、谋职这样的境遇中,然而就在这困顿中,父亲想到的仍是儿子,竭尽全力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父亲在坎坷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比平常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此情此境下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背影了,也就具有了催人泪下的力量。

试想,如果没有作者对悲凉背景或浓或淡的渲染,开篇就直接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不管买多少橘子,这样的背影还会蕴藏如海的父爱吗?还会体现出舐犊之情吗?你看,气氛的渲染竟有如此神力。

二、娓娓道来,交代背景,从而彰显事物的意义。

一个事物,只有在一个背景下才有意义。如果所写事件缺乏前因后果,文中物品没有清楚的背景,孤立静止地叙述描写它,它的意义是十分有限的。比如几根火柴在我们看来有什么价值呢?然而在《七根火柴》中,火柴却是无价之宝,是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一颗赤诚之心的体现。为什么呢?因为火柴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草地上荒无人烟,恶劣的天气变幻莫测,荒草烂泥的艰苦环境中,红军战士伤病交加、饥寒交迫。在此时此刻,火柴的意义重大,有火就能够生,无火就意味着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名战士在奄奄一息之际竟然为部队保存着七根火柴,无名战士对革命的忠诚,通过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区区七根火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以当我们写到父母为我们置办的一桌丰盛的饭菜、买来一件漂亮的衣服,也要看出现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有什么样的前因后果。背景不同,过程不同,事物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三、层层铺垫,烘云托月,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绝唱》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绝唱”是什么意思?

生:演唱好到了极点。

师:谁的演唱好到了极点?

生:白妞。

师:既然是白妞好到了极点,直接写白妞就行了。怎么作者先写了琴师弹琴和黑妞的演唱之后再写白妞呢?

生:……

答案就是衬托铺垫。《绝唱》一文衬托铺垫的手法令人叫绝。作者起笔就写老残提前三小时入场差点连座位都没有弄到,突出戏院里人山人海的盛况,这算是对白妞演唱的第一层衬托。帘幕拉开,作者先让琴师弹一场来垫底。其貌不扬的琴师也不是等闲之辈,不知不觉中听众和读者渐入佳境,“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伴奏的尚且如此,主角的技艺又将是何等高超。这是第二层衬托。接着出来一位姑娘,可能是白妞了,其演唱让观众叹为观止,谁知这人也不是白妞,而是白妞的妹子黑妞。黑妞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知道差多远了。这对白妞来说则是第三层的衬托。

正是这样层层的铺垫衬托,才把白妞的演唱技艺送到绝唱的顶峰。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高下,如果没有对琴师、黑妞前面出色表演的描写作铺垫,白妞的绝唱就不能显现出来,民间艺术大师的形象自然也不会很丰满。

如果我们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自然也能写出比较成功的作文。我曾经读过一篇同学的习作,写刚上初中到学校报到的那一天,父亲给“我”买了生活用品之后又买文具,后来发现别人都在买《现代汉语词典》,一咬牙也给“我”买了一本。原先精打细算的钱不够用了,身上只剩下一元钱,这时父亲想了想,就给“我”买了两个馒头,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了,只好步行回家。习作在结尾写道:“父亲的身影在烈日下远去了,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手里捏着两个馒头,心里分明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沉重。”

一桌丰盛的饭菜,未必能表达出父爱,而两个馒头却可以把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有没有背景的交代,有没有恰当的铺垫,非常重要。铺垫衬托的作用就是这样奇妙。作个比喻,文章中气氛的渲染、背景的介绍,这些看似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就像掩藏在树林草丛间的脉脉清泉,不经意间流向长江大河,正是万千暗流的交汇,才成就了江河惊涛裂岸、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上一篇:信息 来信 启事 下一篇:中考阅读题精解(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