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的校本化学案建设

时间:2022-10-03 08:55:1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的校本化学案建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被多数教育者所认可,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拓展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努力加上个性化的色彩。这应该是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也是亿万学子的福音。笔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一条在新课改的体系下适合学生学情、自己教学个性,有助于学生轻松、高效和可持续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笔者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一直致力于探寻校本化学案建设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实效的最佳结合点。

一、高中物理学案的组成

高中物理的学案是教师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下,精心为学生准备的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一份材料,同时也是一份实现教师轻松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材料。学案的设计可以包含“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导学”“课堂学习”“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学后反思”等模块,同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适当调整学案的组成部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主要告知学生本节课学习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的,重点环节是什么,让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有侧重。“课前导学”是教师要重点设计完成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将本节课的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层次和梯度以问题或者知识填空的形式呈现,这个呈现要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适当的探究可以基本完成为宜,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学习”则是教师在学生对预习的情况进行交流之后,有选择和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随堂练习”是教师根据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随堂练习,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同时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可通过精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练习”是教师针对学情选择合适题型和题量让学生针对性地练习,有效地避免现成的资料针对性不强和学生盲目做题的局面出现。“学后反思”主要通过学生在上课学习后写后记的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反思学习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方法、查找漏洞打下基础。

二、校本化学案是新课程改革下物理高效教学和学习的载体

1.校本化学案让自主学习有了“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校本化学案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校本化的学案最终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就在于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展开和深入,课前需不需要进行预习这个传统话题再次成为了广大教师争论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讲授新知前学生不需要进行预习,原因有两种: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学生课前预习,他们会基本上弄懂要教学的内容,导致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探究的冲动。因此,只有课前不预习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预习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其实不然,我们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去预习,而且要让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预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课本的知识,由于物理知识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体系性,学生在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他们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教师对新知识授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而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这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对于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案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可以从设置“课前导学”的技巧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课前预习的可能性和成就感,可以通过降低知识的门槛、采取适当的梯度将问题逐渐解决、通过不同的预习方法(如:到图书馆查资料、到网上收集资料、到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预习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引导和不断的激励,让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

学生一旦养成自学的习惯,不仅能够使得课堂学习更加轻松、更加高效,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就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适当的拓展,而且养成自学的习惯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的过程,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责无旁贷,而学案建设的课前导学部分则能够协助教师做好这项工作。

教学实践:

在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12章第6节波的干涉的教学过程中,在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和出现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的问题解决上,我通过在“课前导学”部分设置了四个有梯度的作图和问题,让大多数学生在上课前自主总结出了规律,得出了结论。

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同

问题一:上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波的什么部分?

问题二:在上图中找到并标出振动增强和振动最弱的点(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观察这些点的连线,你会发现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问题三:作图推演:经过T/2、T、3T/2……后,振动增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四:如果两列波的频率(即波长不同),作图推演:经过T/2、T、3T/2……后,振动增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上述四个预习问题,学生在课前就基本解决了“干涉图样的特点和出现稳干涉图样的条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图和让学生交流讨论,较好地完成了本节的新知识建立环节。

2.校本化学案的建设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减负。

很多教师担心校本化的学案建设是否在变相地给教师增加负担,加大工作量。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校本化学案的建设不仅没有给教师增加负担,相反在给教师减负。原来每位教师都要单独备课,即便在集体备课做得较好的学校,每位教师备1节课需要2节课的时间,而且每位教师还要自己去写教案。校本化学案可以让一个备课组内的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轮流执笔,而后共同讨论定稿,这样形成的学案供全组教师使用。原来一周每个教师要备5课时,现在每个教师一周只须精心打磨好1课时。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大地减轻了,这样教师可以把精力投入到辅导学生中去,同时这样能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集中组内的智慧,实现了“1+1>2”的目标。

在过去学生上课时忙不迭地跟在教师的多媒体下赶着学、赶着记笔记,部分内容记不下来,有的虽然记住了,却又耽误了其他内容的听课,一节课下来苦不堪言,而且效果也不如人意。在课后,随着教辅资料的泛滥,学生的课桌上摆满了五花八门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却不一定适合学生使用。校本化的学案替代了学生的笔记本、书本和作业本,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作业更有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和从容。

3.校本化学案的建设提供了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学生之间也是。教与学脱节,教学对象相互封闭,学生自学能力低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校本化学案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新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激活了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学案建设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讨论交流预习的成果,这一种讨论交流只是初级的,让学生完成初步的概念建立,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课前的预习为课堂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学生和教师能就重点、难点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解和巩固新学知识,同时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师生之间能和谐共处、教学相长。

三、实践校本化学案的一点感悟

1.校本化学案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的载体。

一年多来,我坚持采用学案进行教学,收获较多,一方面收获了学生的笑容和信任,另一方面我在同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成长、进步。我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愉快了不少,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不断提升。更可喜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已基本养成,课堂的高效运转和知识的高效接受消化正在成为常态,相信校本化学案的推行必将带动他们不断地进步和体会成功的喜悦。

2.校本化学案需要每一位教师倾心投入。

课堂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需要高质量的校本化学案,高质量的学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课改带来的将不仅是学生学习改革的春天,而且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春天,相信校本化学案是这个春天里教师和学生一起播下的种子,辛勤的耕耘和不断的努力必将会带来收获的秋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地理学科趣味性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