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复习讲评课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10-03 08:47:52

高三物理复习讲评课教学策略探究

提高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效果就等于赢得了高考,习题讲评是高三物理复习课主要的课型,其目的在于借助物理习题这一载体帮助学生有效回顾知识,提炼方法,发展能力,应该尤为重视.不过当前的高三习题讲评课被有些老师上成了答案核对课、方法灌输课,学生的主动性完全丧失,教师面面俱到讲得很累,而学生收获却不多.笔者认为,一节高质量的讲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谋划.课前,要精选训练题并统计学生做题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二次反思,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源于课本立典型,整固概念树信心

“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第11题(题略),就是教材中的三个探究性实验有机组合而成的:(1)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2)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3)验证机械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因此,“脱课本,扎题海”的做法必然高耗低效.笔者认为,高三习题讲评课选择的训练题必须立足于教材,这样进行试卷讲评时就能指出试题对应于教材的哪一个位置,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反思就有了方向性,对于学生的复习具有正确的引向性.有时透过一道典型的习题就能引导学生回顾一系列知识点,有助于其结构网络的有效构建,达到“做一题,温一章”的复习效果.

例如,笔者和学生复习静电场一章的基本概念时,选择了2012年江苏高考的1、2两题.

例1 (2012年江苏卷)真空中,A、B 两点与点电荷Q的距离分别为r和3r,则A、B 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之比为

A.3∶1 B.1∶3 C.9∶1 D.1∶9

例2 (2012年江苏卷)一充电后的平行板电容器保持两极板的正对面积、间距和电荷量不变,在两极板间插入一电介质,其电容C和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变化情况是

A.C减小,U增大 B.C增大,U减小

C.C和U均增大D.C和U均减小

评析 这两道例题虽然都是高考真题,但是都源于教材,例1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库仑定律、点电荷模型、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通过知识的回顾和推导,可以得到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的表达式E=kqr2,从表达式出发可以得到答案C正确.例2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平行板电容器模型,联想电容的定义式C=QU和决定式C=εrS4kπd,并分析两个式子中的物理量意义,学生在做题时应联想到当两极板之间插入一电介质会带来εr的值变大,根据决定式得电容C变大,还要求学生注意对题眼的分析,题干给的情境是充电后,这一情景转化为物理语言就是保持电荷量Q不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定义式可知,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将减小得到答案B正确.

清晰的概念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基础,选择这些例题起到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低空复习的正确方向,从近几年的高考实际来看,一张考卷基础题占据了大半,我们的高三复习也必须设置一些简单的、源于教材的例题,作为载体帮助学生联系基本的概念,这些问题的正确率往往也比较高,即使出错了,学生也能自己通过翻阅教材自主纠错,在有效回顾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复习迎考的信心.

2 以生为本渗方法,理顺思路促自悟

高三复习时间有限,因此讲评课不应该面面俱到,每题都讲,要突出重点,重点在哪里?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习题讲评课教学的主体,讲评课评讲练习中的哪些问题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评讲的重点应该是学生思维有障碍或是出错比较多的,具有共性错误的一些问题.下面一个问题时怎么讲?由教师抛出正确解法让学生订正是不行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认为讲评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一起进行二次反思的过程,引导学生从题意和解题思路入手,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严谨可行;教师关注学生的反思过程,强调物理方法和规律的应用技巧,点拨在学生疑惑之处,做到解之所惑,释之所疑,补之所缺,通过习题的讲评帮助学生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扶其步入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正轨”.

例3 如图1所示,水平面内有一平行金属导轨,导轨光滑且电阻不计.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阻值为R的导体

上一篇:导演“生活·生动·生态”高效课堂 下一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