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妇人》中乔·马奇的“双性同体”形象

时间:2022-10-03 08:10:08

解析《小妇人》中乔·马奇的“双性同体”形象

摘要:“双性同体”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引进女性主义批评语境的,已成为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妇人》是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作并发表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本文旨在从“双性同体”的理论视角分析小说中乔的人物形象,以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双性同体”对两性关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双性同体”;《小妇人》;乔马奇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一、“双性同体”理论及《小妇人》

(一)“双性同体”理论渊源

“双性同体”这个词的英语Androgyny是希腊语中“男性”(andro)和“女性”(gyny)两个词的融合,即指兼具男性和女性特点的人。“双性同体”最早见于宗教传说和创世神话,指那些具有超凡脱俗力量的神或人,他们没有性别偏见,均呈现出双性同体形象,他们既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后来由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个概念引进女性主义批评,并形成重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之一。

该思想最初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作品《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她说:“我们每一个人当中都有两种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人的头脑中,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中,女人胜过男人。正常而又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在这两者共同和谐地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只有在这种融合产生之时,头脑才能变得充分肥沃,并且使用其所有的功能(P578)。”其在作品《奥兰多:一部传记》中成功塑造的诗人―奥兰多,就是“双性同体”的理想化身,兼具了双性的气质,即女人能像男人一样容忍和直言不讳,而男人也能像女人一样奇特和微妙。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旨在消除性别的二元对立。后来,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埃莱娜西苏又进一步对“双性同体”进行阐释,指出双性同体既是对立的消除又是差异的高扬。从平等到差异再到“双性同体”,这三个概念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小妇人》的创作背景及故事梗概

《小妇人》是一部由美国女性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写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正值南北战争,女权运动积极发展,并成为当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土壤。这一时期的女性小说内涵丰富,出现了许多表现女性主义思潮的痕迹,对当时妇女运动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小说描写的四姐妹,栩栩如生、各有千秋。温柔甜美的梅格,男孩子气十足的乔,圣洁善良的贝思,娇俏靓丽的艾米。然而,更吸引读者眼球的是乔,一位激情四射、毛手毛脚、无拘无束,却感情丰富、责任心强又钟情于写作的“假小子”女孩。无论从乔的外貌、性格,还是乔的婚姻、事业、家庭观,都带有显著的男性色彩,与当时美国传统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乔同时又是一个充满女性特质的人,她是称职的妻子、出色的家庭助手。

下面本文将通过小说细节具体分析乔的“双性同体”形象。

二、“双性同体”的乔马奇

(一)男性气质的载体

1、中性化外表

小说中这样描述乔的形象:“十五岁的乔身材又瘦又高,肤色黝黑……一张坚定的嘴,一个好笑的鼻子,还有一双犀利的灰眼睛……双肩滚圆,手大脚大,穿的衣服看来总很宽松……(P006-007)”

从外表可以看出,乔很明显是一个带有男性气质的女孩。

2、大大咧咧的男孩性格

小说第一章有段乔和姐妹们的对话,乔说:“无论怎样,做一个女孩子已经够倒霉了,而我喜爱的是男孩子的游戏、工作和派头!不能当男孩一直使我失望;而现在更失望得厉害,因为我就是想和爸爸一起去打仗……(P005)”

在姐妹们讨论买圣诞礼物时,她们抢着要给母亲买双新鞋,这时乔大声地说:“现在爸爸不在家,我就是家里的男子汉,应该由我来提供这双拖鞋,因为他叮嘱我在他离家时,要对母亲特别关心(P007)。”

3、结社

小说中姐妹们喜欢做一种秘密结社的游戏,结社在当时是男人们的事情,但是她们却成立了自己的“匹克威克俱乐部”,办了周报,还建立了邮局。她们还通过投票的方式同意劳里加入俱乐部。周报是她们自己的作品,邮局是为了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为办出更出色的周报服务的。下面是她们聚会的仪式:

“在放有一盏灯的桌子前放着一排三只椅子;桌上还有四个白布条标志,上面写有不同颜色的‘P.C.’两个大字;另有一份被称为《匹克威克作品选》的周报……七点钟,四位成员登上俱乐部活动室,把白布条系在头上,极为郑重其事地就坐……(P106)”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办俱乐部、选举、写作都是男人们的社交活动。虽然,乔她们的“匹克威克俱乐部”是出于娱乐办起来的,但也深刻体现出乔马奇想极力做男人们做的事情。

4、强烈的家庭使命感

当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时,因为家里拮据需要借钱。乔毅然卖掉了自己的头发来帮家里筹钱。乔说道:“这是给父亲一点贡献,让他过得舒适,带他回家来吧(P176)!”后来乔更加积极地投入写作,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能让全家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公爵的女儿》付了肉店的账单。《幽灵之手》购置了一条新地毯,《考文垂家的诅咒》在食品和衣服方面为马奇一家带来了幸运(P290)”

5、工作至上

小说中在多次体现出乔对工作的渴望与执着。在母亲去照顾生病的父亲之时,担心和忧愁充斥着姐妹的心,乔在鼓励姐妹打起精神时说: “‘充满希望,努力工作吧’,这是给我们的座右铭,因此让我们看谁记得最牢……(P182)”

在写给父亲的一首诗中,乔说道: “我高兴自己接受了一项任务,可以天天为此工作;因为它带给我健康、力量和希望,于是我便欢乐地学着说:头脑,你要思索;心,你要感受;但是手,你要不断地工作(P186)!”

乔对写作这项工作更是如痴如醉: “每隔几个星期,她就会把自己关进房间,穿上它她的‘涂鸦服’,然后像她所描述的那样 ‘掉进漩涡之中’,专心致志地写她的小说,只要一天不写完,她就一天不得安宁(P285)”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她们天生就是家庭主妇,但是乔却例外,她想要像男性那样有自己的事业。

6、主动支配婚后生活

巴尔教授和乔相爱之后,当巴尔教授自责自己没有财产,还不能为乔创造一个新家时,乔坚定地说道:“别害怕贫穷……为我所爱的人工作,我会感到幸福……因为女人的特殊使命被认为是为别人擦干眼泪、挑起重担。我要承担我那一份,弗里德里希,并且帮着挣钱养家。这一点你得拿定主意,否则我是不会跟你去的(P523)。”对于婚姻,女性多处于被动与被支配的地位,男性则处于主动与控制地位。但是乔却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把握婚后的生活,主动支配婚姻生活。

(二)女性魅力的流露

1、女性的贴心

乔在贝思生命弥留之际,给了妹妹最贴心的照顾,她筹划着夏天带妹妹去山间修养:“乔带着贝思去了那个安静的地方……让清新的海上微风给她苍白的双颊染上一点健康的色泽……乔呢,全神贯注于照顾她,无暇顾及别人了(P404)。”“春天她就会回来,我要你准备妥当来迎接她,享受在一起的时光。我要让你到那时身体健康,脸色红润……(P409)”

2、母性的柔和

马奇叔婆去世后,乔决定在赠得的那块梅园里办一所男孩学校,专门收养弃儿,她这样想着: “去找一些没有母亲照顾被遗弃的可怜的小男孩,把他们收养起来,使他们的生活好起来……我非常愿意为他们做些事,我似乎能感觉到他们的需要,同情他们的困难,唉,我是多么希望做他们的母亲啊(P526)!”

3、女性的敏感与脆弱

小说第八章乔和劳里出去滑冰,艾米也跟着一同去了。在艾米落水的那一刹那乔的心理反应,显示出女性的无助与脆弱:“乔刚好看到艾米撒开双手跌了下去……听到一声使她心惊胆战的惨叫。她想叫劳里,但发不出声来;她想冲向前去,但她的两脚似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在一瞬间她只能站着一动也不动,脸色惊慌,注视着黑水上的那条小小的蓝色头巾……(P083)”

在贝思病情加重,母亲又去照顾生病的父亲时。乔敏感的神经难以抑制悲痛的现实:“眼泪顺着乔的脸颊很快地淌了下来,她可怜无助地伸出了手,像在黑暗中摸索似的……劳里把她的手攥在自己手里……这充满友情温暖的手的紧握,安慰了她那辛酸的心……而只有那手臂才能够使她从苦难中支撑起来生……在静默中感受到甜蜜的安慰……(P199)”

作为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乔马奇正是作者的化身,小说中的乔也是有着作家的梦想。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有着“双性同体”的特质的,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里所说的:“人必须是具有女子气的男人或者具有男子气的女性……在头脑中首先必须有男人和女人的某种合作,然后创造的艺术才能得以完成(P584-585)”,这是艺术家创作的理想状态,也即是双性同体状态。

三、总结

十九世纪的美国虽然发起了女权主义运动,但还是一个男权中心的社会,女性通常被客体化,被剥夺了平等权。《小妇人》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纯真、和谐的世界,用女性主义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文化和观念,打破了西方几千年来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小说的主要人物乔马奇显然是一种“新女性”的形象,带有明显的“双性同体”性,是小说塑造的一个完美人物形象。

虽然《小妇人》写于美国19世纪70年代,但其所具有的丰富蕴含至今仍不过时。对于现代女性的婚姻观、家庭观、事业观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当今社会,那些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集一身的人更受到社会的欢迎与认可,我们应该合理地调整这两种气质,通过两性对话最终达到“双声共振”的最佳状态。

性别问题及两性关系是女性主义批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女性主义批评家致力于寻找解构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策略。“双性同体”是解决该二元对立的一个重要思想。当然在女性批评家中对该思想是有争议的,持赞同的批评家认为“双性同体”是“一种消除性别对立的理想模式(P205)”,而持否定的认为“它代表的,是不去正视女性特征或男性特征的逃避态度(P290)”。但是,无论如何,“双性同体”是解决性别二元对立的一种方式,在将来的女性批评中可以将该理论做进一步的完善,以更好地为二元对立寻找解释依据。

参考文献

[1]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M].洪怡,叶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M].韩敏中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90.

[3]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随笔全集[M].王义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78,584-585.

[4]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5.

[5]廖衡.论十九世纪妇女对父权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67-69.

[6]冷东.“双性同体”在文学中的应用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41-47.

[7]蒋永红.女性的赞礼―浅议《小妇人》[J].时代文学(月),2009(04):78-79.

[8]陈晓兰.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J].兰州大学学报,1999(02): 167-172.

[9]吕洪灵.双性同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122-127.

上一篇:浅谈内蒙古土地复垦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下一篇:浅析《汉宫秋》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