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经济体央行建立长期货币互换网络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03 08:02:03

发达经济体央行建立长期货币互换网络的影响分析

【摘要】2013年10月31日,美联储、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及瑞士央行宣布将现有的双边临时流动性互换协议转换为长期互换协议,将该六国央行彼此之间的双边互换协议构建成一个货币互换网络,并允许在彼此签署特定双边互换协议所规定的必要市场条件下,网络中的任何一国央行可在其管辖权范围内向其他五国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如果说此前的临时互换协议有助于减缓金融市场流动性压力,减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长期互换安排则将作为一个审慎的流动性支持手段,继续行使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能。为均衡全球经济发展,切实便利双边贸易与投资,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经济体央行先后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安排。本文分析了发达经济体央行建立货币互换网络对全球以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货币互换 政策建议

一、发达经济体央行互换网络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六国央行长期互换协议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应对全球美元流动性紧张状况,以及对手方风险所造成的融资成本飙升,美联储创造性地推出一项货币政策措施,即货币互换安排。美联储通过国际货币互换体系,直接向互换国央行、间接向全球金融体系注入了美元,承担起了国际货币“最后贷款人”的角色。2007~2009年,美联储曾先后与欧、英、日、加、瑞五家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并在互换框架下动用了互换资金。危机时期的货币互换安排为临时性安排,六国央行将其转化为长期货币互换协议,可视为危机期间做法的延续,本质上仍是欧、英、日、加、瑞五家央行与美联储的货币互换协议,美联储依然处于货币互换体系的核心,互换货币主要以美元为主。各国在经济呈现出越发明显的复苏迹象,但是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诸多的宏观形势下,延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属必要。为及时替代和补充因流动性协议到期、QE退出对市场流动性和市场预期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六家发达经济体央行构建的长期货币互换网络,无论在前瞻引导市场预期,亦或是应对未来全球美元短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均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二)六国央行长期互换协议会强化美元流动性垄断格局

由于签署长期货币互换协议的六国均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代表性,而同时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改革中具有不可忽视影响的广大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被排除在外,难以体现其在全球经济全面复苏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诉求,从这种意义上看,美元的潜在垄断影响无形得到了加强。这种格局的形成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发展:一是凸显区域货币保护,强化美元垄断地位。基于未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的趋势下美元流动性逐步收缩的基本判断,六家央行通过构建长期互换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货币合作,形成了区域性的“资金洼地”,进入该体系的货币和金融市场将及时得到流动性支持,享受国际资本的垄断溢价,而其他广大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则无缘进入该体系并享受相应的货币垄断溢价,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均衡局面。二是扰动市场预期,加大市场波动。由于六国央行签署的长期货币互换协议,更多地着眼于该互换货币体系内部情况,因此货币政策操作可能会偏离市场的常态化预期,从而因市场预期混乱,导致美元汇率极端变化,市场流动性大幅波动,跨境资本大进大出,从而加大金融市场无序波动。三是加剧全球金融体系分化,阻碍全球一体化进程。建立以美元为核心的主要发达国家间的长期货币互换网络,形成具有垄断性的美元长期互换机制,可能会导致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发生变化,进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影响到新兴经济体货币的国际发展和国际地位。四是弱化国际监督,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美联储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长期货币互换网络,为全球金融体系直接、间接提供了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第三方机构的指导和监督效力,六国互换体系之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话语权因此受到影响,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偏离轨道。

二、六国长期互换协议对中国的影响

(一)六国央行长期互换协议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

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拉动全球经济较快复苏的主要引擎,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呼吁新兴经济体国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而在当前的国际宏观形势下,以主要发达经济体面临着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较多,维持量化宽松政策成为维系经济复苏态势,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客观选择。因此,六国签署长期货币互换协议对全球和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同样会潜在地体现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同时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作为防御未来美元短缺的缓冲,但从外汇储备的科学合理运用和防御效力看,防范美元流动性压力的效率可能不及目前五家央行与美联储签订的长期货币互换协议。

(二)六国建立长期货币互换网络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据SWIFT统计,2015年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有率达到1.8%,成为全球第七大常用支付货币。此外,截至2015年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9个经济体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安排,总规模超过3万亿人民币。从这种意义上说,主要发达经济体垄断美元流动性,其实也为我国人民币更多地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接受和使用赢得了难得的空间。

三、政策建议

基于此,当前我们需要适应形势,把握机遇,加快改革,增强实力,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促进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是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发展方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提高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我国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完善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各项措施。利用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投资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巩固人民币区域间核心地位,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制定和讨论,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双边平台、G20等国际平台,深入探讨潜在的美元流动性垄断问题。此外,为均衡全球经济发展,切实便利双边贸易与投资,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继续强化人民币与其他经济体央行之间的互换安排,建立流动性安全网络。

五是呼吁全球货币体系加快改革,抓住2015年IMF将重估SDR篮子货币构成的机遇,抓紧做好对外承诺在2015年底之前基本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相关准备,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上一篇: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我国巴塞尔协议实施情况及对信用增进行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