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03 07:41:07

布迪厄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由场域、惯习、资本三个层面建构而成。依此理论基础,文章从六个方面探讨了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之处,通过分析指出布迪厄理论对该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具有值得关注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 场域 惯习 资本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实践理论由场域(field)、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 三个核心概念构成。布迪厄指出,为了有效描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赋予所接纳知识以实践性,就不能以旁观姿态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逃离现实的做法去认识外部世界。既要避免从客观主义出发以局外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也要避免从主观主义出发以局内人的眼光审视社会生活。因此,他提出了“参与性的对象化”概念,即“将自己与对象的关系原则带入对象中”。实践正是通过这种参与性的途径得以实现。正确做法是通过参与社会和生活实践活动来感知世界。以实践这一连接纽带将主观与客观主义两者和谐统一起来。布迪厄在此理论中提出了生成性结构主义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直观地揭示了实践的奥秘,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依据布迪厄实践理论,实践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场域为实践提供场所,惯习为实践提供规则,资本则作为场域内斗争的武器。独立于时空之外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也难于理解。为了更透彻理解此实践观,就需了解其理论中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三个主要概念:场域、惯习与资本。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他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场域”,高度分化的社会“大场域”是由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即“子场域”建构而成,如政治、科学、文化、教育场域等。布迪厄指出,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串串的关系,这些关系先于个人意识而存在。场域是由一系列客观关系构筑的社会关系;某一场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各种力量为了争夺权力资本,不断展开彼此之间的博弈。不同场域存在不同逻辑规则,行动者一旦进入某个场域,就获得了这个场域所特有的规则、符号与代码。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场域的概念指的是社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从冲突论观点出发,可将社会理解成为一个各种力量冲突的场所。

依布迪厄之见,条件制约与特定的一类生存条件相结合,生成惯习,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持续、可转换的潜在性情倾向系统。这种性情倾向源自于实践,持续不断地发挥各种实践作用。惯习具有持久性与可转移性。只要惯习在人体内生成,短时期内就难以发生变化。但是,惯习又可以在不同领域间相互传递。此外,惯习具有历史性与生成性。惯习是由积累和沉积在行动者身上的一系列历史经验构成,是外在于行动者客观的共同社会规则、价值在行动者身上的内化形式,用以指导个人行为、个人评判事物并且认知外部世界。以惯习为指引,人们通过感知、理解、评价外部世界来进行实践,并依惯习来感知、评价实践,继而进一步调整个人行为。但是,惯习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被决定,它具有强大的生成能力。在惯习所处的历史与社会条件制约下,能生成感知、思想、行为等产物。凭借一系列的内化图示,人们来感知、理解并体验现实世界,不断从事新的实践,对历史进行创造性的重塑、改变。一方面,惯习将客观的外部社会结构内在化,形成易于被人们认知的结构;另一方面,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促成新的外部社会结构。惯习体现出“外在的内化和内在的外化的辩证关系”。惯习还具有多样性,惯习虽是在现实中运用的历史,但受个人身份地位的影响,不同行动者的惯习差异迥然。一般来说,拥有相同地位的个人易于体现出相似的惯习。

对于资本的概念,布迪厄将其解释成一个在特定的场域里有效的资源。个体或群体因为进入某个场域并在此场域展开竞争,继而获得某些特殊利益。布迪厄认为资本包括四种形式:经济、文化、社会与符号资本。经济资本主要指财富与产权;文化资本指的是文凭与知识;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关系与信任;符号资本则指的是荣誉与声望。根据布迪厄理论,一种形式的资本可以转化、再生产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资本。如果个人掌握更多经济资本,就能接受较高层次的良好教育,获得更多文化资本。随着文化资本的积累,新的文化资本迅速增长,继而拥有更多、更好的社会与符号资本,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名誉,以此类推,这个人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大规模地运用他的社会与符号资本,来获得更多经济资本。以上四种形式的资本相互转换,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体系。

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体现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高职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毕业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运用学校中所积累的知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通过这次实习,希望学生能巩固、加深、扩大在校期间所学英语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补充课堂教学、书本知识欠缺之处,从而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养成注重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相结合的工作作风。

这次活动属于教学辅助、积累社会经验类社会实践,它以其他院校高职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⑴实践策划项目化;⑵实践流程专业化;⑶内容安排具体化;⑷规划组织体系化;⑸与就业结合紧密化。

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学校进行了统一规划与统筹,参与实习的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的总体要求进行了项目设计,对其可行性、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拟定了以“高职及成人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为名的科研课题,并提议了七个论文主题方向。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习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项目设计,在项目参与者的一致努力下,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以及监控,把握当前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指导将来实践活动的开展。

除了带队教师之外,五名英语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这次实践活动,全程悉心指导实习生进行实习。此次活动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专业指导教师在校内指导实习生备课试讲,辅导、批改实习生准备的教案,组织实习生课堂试讲,并填写试讲听课记录。第二阶段,专业指导教师随实习生下实习学校开展校外实习,深入实际课堂听实习生试讲,记录观察监督日志并对其表现进行反馈,每一阶段为期一个月。专业教师参与这次实践活动,结合英语专业特点,指导措施到位,指导效果明显,极大体现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专业化。事实证明,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不仅保障了整体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水平。

内容安排具体化指的是结合活动目的,高职学院对这次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前作了规划:了解熟悉英语专业的规律、特点,找准本专业与实习学校、实习内容的结合点或切入点;熟悉实习学校的环境与具体情况,初步认识各部门的运作机制与工作流程。在实际岗位上检查实习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知识盲点或盲区,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在实习中培养、锻炼实习生的多方位能力(交际、协作、组织、适应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等)。在实践中锻炼实习生吃苦耐劳、勇挑重任、踏实工作、虚心求教的品德与作风,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奠定稳固基础。

高职学院学生首次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非常重视。在实践开始前的几个月,负责教师提早进行了规划,联系愿意合作的学校,确定了五所中、小学作为实习地点,并将实习生按人数划分为五组,每组各配一名指导、带队教师。此外,还拟订了高职学院毕业生实习计划与安排、带队教师注意事项、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职责等材料,设计了学生实习教师听课记录表、教师指导实习日志表等表格。并且在新、老校区分别召开了带队、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安排及分工会议以及全体学生实习动员大会,会上对实习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以上这些准备工作一致说明了这次实践活动是有组织、有规划的统一行动。

参加实习的教师经过调查统计,发现百分之八九十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倾向于毕业后在教育领域择业,当一名中、小学或幼儿园英语教师。因此,联系实践单位时全部选择中、小学校,实习生认为此安排非常合适,与将来的就业直接挂钩,能了解学校的日常工作运作,亲身体验做一名教师的感受,查找自己所掌握专业知识的纰漏之处并加以弥补,为初踏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工作。

布迪厄理论对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

指导作用

根据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实践由场域、惯习、资本三方面构成。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反映了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精髓所在。这次实践中,实践空间即场域属于社会“大场域”下的“子场域”——教育场域,进一步细分,则为教育场域涵盖下的学校场域。为此次实践活动提供场所的学校场域又包括两部分:校内与校外场域。校内场域指的是实践初期学生在本校内参与的实践,具体内容为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准备教案、校内试讲。校外场域则指实习生到联系好的中、小学校进行实习,深入到实际课堂听课、备课试讲,承担副班主任的角色,帮助批改作业,帮助管理学生。教育场域的性质与运作方式完全不同于政治、科学场域等其他“子场域”,这次实践活动中,校内与校外场域虽然都属于学校场域,但两者实践空间相异,因而不同的逻辑规则存在于不同的实践空间中。实习生身处校内与校外场域中,分别受到这些场域特有的规则影响。校内与校外场域的相互结合模式不同于以往社会实践模式,打破了实践场域单一的境况,体现出其创新之处。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的几个阶段(教案准备、校内试讲、校外听课、试讲等),来自于高职英语专业的实习生表现出极大个体差异。有的实习生实习目的明确,态度积极,参与投入,效果明显;有的实习生则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完全将实习视为一种形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可以看出,以上差异存在的原因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的惯习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惯习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实践逻辑,体现了实习生的个体潜在性情,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对个体产生影响。以此次实践的校内试讲为例,整体来看,一些实习生较易于融入“小老师”角色,在授课过程中表现自如;而一部分实习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怯场,试讲效果不甚理想。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实习生个体的惯习密不可分。有的实习生课前准备充分,授课时胆大心细,态度认真投入,声音清晰洪亮,讲解条理逻辑性强,授课内容丰富有趣,板书规划整齐,这说明此实习生之前拥有良好惯习,并且良好惯习持续在其身上发挥作用,指导其顺利参与此次实践。而另一些实习生试讲时表现出的动作拘谨,声音小而低,板书潦草等也说明以往生成的惯习源源不断地起着负面效应。实习生因受到以前生长与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个体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异的惯习,这也显示了惯习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惯习引导着个人来感知、理解、评价外部世界。

资本是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实践工具,是个体拥有的有效资源。英语专业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在学校场域下对文化资本,即已掌握知识的再次应用过程。大学期间,实习生个体对所学专业投入时间、精力不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就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这次实践中的校内试讲为例来加以说明。有的实习生积累了更多的文化资本,试讲时单词发音标准,语言表达流畅,讲解规范;而有的实习生拥有较少文化资本,讲解时出现单词拼写、语法使用等基本功方面的错误,整体上影响了试讲效果。试讲过程真实反映出实习生英语专业学习水平,试讲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其基本功是否扎实。在随后的师生反馈中,试讲效果好的实习生受到了指导教师与旁听学员的肯定与认可,实习生感到很有面子,这也是文化资本向社会与符号资本转化的一种体现。这次实践反映出,掌握厚实文化资本的实习生在未来就业中将更具竞争力,享有更多、更好的社会与符号资本,也将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本。反之,四种资本的拥有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知识与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也需在实践中逐渐培养而成,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社会实践既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基地、深入实际,对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增长其才干、提高其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英语专业高职学生参与的这次社会实践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在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应用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显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场域、惯习、资本的概念贯穿于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实践实施者的思想、行为具有深远影响力与指导作用。可以说,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能正确指导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布迪厄,蒋梓骤译.实践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胡树祥,吴满意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甘溦,陈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园,2011(10).

[5]肖凤莲.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6]周冬霞.论布迪厄理论的三个概念工具——对实践、惯习、场域概念的解释[J].改革与开放,2010(1).

[7]左杨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8).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浅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在理工专业建设中的应...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中医美容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