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娇娇:在城市的中心向往城市

时间:2022-10-03 07:34:44

小娇娇:在城市的中心向往城市

娇娇出生第二年就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入北京,生活、成长、受教育都在城市里。离开家乡10年,娇娇总共才回去过3次。她不愿意回老家。“我,算城市人吧。在北京这么长时间了。回老家,人家都说,从北京回来的。”娇娇不无骄傲地说。

娇娇现在的家在北京西城甘家口,是城里高楼间的“盆地”——类似城乡接合部那种大片的平房里。她的父母在菜市场卖鱼。娇娇是在菜市场玩大的。娇娇原来在北京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行知学校丰台区总校,那年的9月1日,学校被勒令拆掉了。由此,她进了离家比较近的一所公办小学读书。

菜市场对面就有一所小学,几年前,爸爸有意让她转到这里。行知学校离家实在太远了,还要穿越铁路。两年前北京公办学校取消赞助费的时候,爸爸曾带她去那小学咨询。校长先问娇娇:你爸爸是做什么的?娇娇回答:卖鱼的。然后校长告诉旁边的爸爸:“明天就带孩子来报名吧。顺便带上40条草鱼,40条胖头鱼,都要两三斤重的那种。”

娇娇的爸爸粗算了这些鱼差不多有1000多元,“怎么比赞助费还多。”他当场和校长大吵了一架,转学之事告吹。娇娇只好进入现在的学校,这学校只要入学考试成绩合格就录取。

一个星期前,娇娇在新学校参加了首次期中考试。数学97分,位列第一。她挺开心,觉得这样同学们就不会小看她了。

娇娇不仅要适应新的环境,还要平复不时冒出来的“对立”。以前在打工子弟学校,一到下课时间,娇娇就和一帮同学疯打疯闹。这边,下课后几个女生跳皮筋,从不让娇娇参加,娇娇识趣地留在教室里写作业,要么一个人去玩体育器材。

在班上,对于父母的职业,娇娇一直小心地掩盖着,但同学们还是知道了。有一天,轮到她做值日。一个女生被老师留下来改错。娇娇打扫到她脚下,让她挪开地方。女生反骂道:“你家是臭卖鱼的,管得着我吗?我爸是总经理!”“臭卖鱼的怎么啦?”自尊的娇娇一脚踢到对方桌角。两个女孩扭打起来。平时有心事,娇娇都装在肚子里不跟父母提,那天回家却忍不住哭了。父亲气愤地劝说着女儿:“没有我们卖鱼,北京人吃得上吗?”

娇娇有时脱口而出的话显得宿命而成熟,比如,“我和班上的同学不一样。因为我们身份不一样。他们是北京人,我是外地人。”尽管新学校教学条件比原先好得多,娇娇还是很想念行知学校。“那边老师像我妈似的,下雨天会把自己的伞借给我。”

娇娇对记者说出了这样的理想:“爸爸妈妈很辛苦,每天三四点就起床。妈妈卖鱼,一到夏天手就烂。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份在单位的工作。”“希望将来我能住在一幢大楼里,有自己的房间。在有办公室的地方上班,受人爱戴。反正就是和其他北京人一样过着生活。”

(摘自南方日报出版社《中国草根原生态》 编者:《南方周末》本文作者:师欣)

上一篇:试论怎样做好电气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下一篇:内蒙克什克腾旗大南沟铅锌矿地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