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社会价值

时间:2022-10-03 06:52:09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社会价值

尽管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起步不久,但学科的发展始终坚持从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中凝练关键科学命题、在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问题中实现创新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制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调整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模式、推动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土规划、研制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区域规划、形成汶川等灾后恢复重建方案中,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重要的战略咨询报告。高度关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依托长期学术研究积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念和理论方法,完成了《关于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建议》(2007年)、《应对环境危机,保障国民生存》(2008年)、《警惕借各类“新区”建设规划实施大规模“造城”》(2009年)、《大规模交通建设的若干结构与布局问题研究》(2010年)等咨询报告,得到总书记、总理、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转变为中央政府行动,对国家做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转型战略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政府和社会上及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此外,为中共中央起草“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承担完成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研究》、《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及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研究》的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采纳应用。

主体功能区划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按照国家部署,组织完成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理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草案、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等任务,为国家和各省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采纳了研究成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得到批准并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受国务院委托,完成了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科研任务,评价结论被国家规划采纳并成为重建工作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了我国重大规划都要采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理念和评价方法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条件,为科学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重大地域开发规划的研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集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区域规划方法论和技术规程,促使中国规划体系开始转变长期忽略空间分异规律的指向。承担大量的国家重大区域规划前期研究并参与编制任务,为重点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主持完成东北振兴规划研究并成为国务院第一个批复的区域规划,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试点京津冀都市圈、长江三角洲等国家重点区域开发规划的前期研究或参与规划编制,完成的成渝经济区规划、河北沿海地区规划研究已得到国务院批准,完成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规划研究、首都圈规划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区域的重点开发和优化提升。此外,在开展国外区域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城市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不同类型地域空间规划中,学科价值被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履行社会职责。担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咨询和论证工作,在生态建设、国土开发、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等领域,提供了大量具有建设性的咨询和论证意见。通过咨询论证省市“十二五”规划等区域性重大规划、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党政干部学习的授课、连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话》等节目中参与中央重大政策的解读等方式,积极宣传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理论。

陆大道先生,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等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点—轴系统”理论和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被国家所采纳,并获得学术界广泛引用和推崇;对中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组织了对我国工业布局和工业地理学的学术总结,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或组织了多项部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

上一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挖掘地理实验资源 下一篇: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吸引到经典名著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