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童谣“活水”,润泽德行之花

时间:2022-10-03 05:35:1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身为教师的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你苦口婆心,学生不为所动;你泰山压顶,学生不为所惧。方法想了一套又一套,活动搞了一个接一个,可到头来我们发现,这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角戏,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说是参与者还是好的,还有大部分根本就是局外人。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让德育更加有效呢?

对此,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现象与思考

思考一:孩子为什么不买我们的账?

学生对德育的不为所动让我们反省两个问题:我们的德育现状是怎样的?而孩子的需要又是怎样的?

我们的德育现状是怎样的?可以用学生描述的几幅画面作个侧面描述。

画面一:班主任天天跟我们讲,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结论:德育是班主任的专职,德育的内容主要关于学习,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将来。

画面二:过几天要班会课展示,这几天天天排练,什么现场采访啦,小组讨论啦,都是老师写好的稿子,背熟就行,真是没意思透了。结论:德育是为了展示,教师包揽编剧、导演、剧务等诸多工作,而学生仅仅是身不由己的演员。

而孩子的需要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始终牢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决定了抽象的说教对他们而言枯燥而乏味。而小学阶段跨度长达六年,孩子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使他们渴望获得尊重,渴望成为活动中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的对象。

思考二:灰色童谣的流行说明什么?

一方面,学生对我们的苦口婆心不为所动;另一方面,在学生当中悄然兴起一种童谣热。而其内容却绝不是教师和家长所乐见的。什么“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烧鹅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什么“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等等。说它是童谣,因为它们确实是在儿童当中传唱的歌谣,但因为内容消极,有人称它为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的流行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教师天天的苦口婆心还抵不上这些“民间”传唱的歌谣?而且几次三番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童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显然,这种语言生动形象,篇幅短小且朗朗上口的童谣比老师的抽象的长篇大论要好玩好记得多。第二,学生的文化生活其实是很贫乏的。这里的文化生活不是指学习生活,而是指儿童自发自觉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灰色童谣才大行其道。

由以上现象及分析所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借助童谣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来进行德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二、童谣的德育功能

著名儿童学家金波先生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确,童谣这种文学形式,而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1.美育功能

优秀的童谣富有形象美,无论是对自然界的描绘还是对儿童生活的描述,呈现出的都是一幅幅形神兼备且富有情趣的画面。这对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丰富表象有积极意义。同时,优秀的童谣还蕴含情感美,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情都诚挚深切,具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童谣还具有特殊的语言美和文体美。美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这些短小易懂的童谣,无需教师作过多讲解,学生在朗诵这些优秀童谣时就在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认识了美,享受着美,学生就能在心灵产生一种“免疫力”,自觉抵制那些丑的形象、假的情感和恶的语言。

2.规范功能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儿童时代,总能清楚地记得童谣曾经给我们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现代儿童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虽然不同,但童谣的规范作用和约束作用依然存在。如:“铃声叮叮响,钟声响叮当,我背着书包出学堂。出了校门快回家,不在路上跑和玩,红灯绿灯仔细看,安全第一记心上。”在这则童谣中提出了“学生放学后不能在路上玩耍”、“要遵守交通规则”等规范要求。又如:“太阳当空照,小鸟喳喳叫,我背书包上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同学要问早。讲文明,讲礼貌,太阳公公笑。”这则童谣提出了关于文明礼貌的规范要求。学生在说唱这些童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这些规范。

3.指导功能

童谣的德育功能还表现为对儿童的行为动作方面进行指导训练,使之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并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拿起小牙刷,刷呀刷呀刷。早晚刷两遍,一上又一下。里外刷干净,小牙白花花。不会生蛀虫,人人把我夸。”这则童谣对儿童养成刷牙习惯具有指导作用。“早晚刷两遍”是刷牙的时间和次数的指导;“一上又一下,里外刷干净”是刷牙方法的指导。这一类童谣用短小的篇幅、浅显的语言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这对指导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实践,提高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由此可见,童谣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在德育中大有可为。

三、童谣在德育中的运用

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童谣的德育因素,使其更好地发挥德育功能呢?

1.编选教材,开发课程

童谣内容丰富,数量繁多。若是教者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想到哪首教哪首,那么童谣的德育作用是有限的。对此,教者课可以以一定的依据对童谣进行编选,使其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的课程。

那么,有哪些依据呢?首先是学情特点,小学阶段跨度长达六年,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体需要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者可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教者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进行编选,如根据前文所罗列出的童谣的三大德育功能,即美育功能、规范功能和指导功能。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在这三大功能的内部进行再细的分类,如就规范功能这一方面,还可以分成学校规范、家庭规范、社会规范,学校规范里又可以分为课堂规范、活动规范、作业规范、待人规范等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学段为经,以教育目的为纬,编选整理出一套适合小学阶段教学的童谣教材。另外,教者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编选出体现学校特点的内容,同时将童谣教学纳入学校活动,将其开发成校本课程。

2.设计环境,营造氛围

如果说教材是显性的德育课程,那么环境起到的就是隐形的德育影响。教者应结合童谣教材的开发,设计相应的环境,营造氛围。环境设计的内容呈现以童谣为主,结合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成图文并茂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图和文的内容、思想应保持一致。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方式:

基于整个校园的环境设计。其实我们已经在很多校园看到这样的标语牌,如草地上竖着“小草青青,踏之何忍”,餐厅里贴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是标语式的,我们可以将它们设计成更富有童趣,更有诗意的童谣式表达,如草地上的我们可以改成“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小草点点头,夸我好好好”。

基于整个教室的环境设计。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这里可以展示相关童谣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指导学生写字方面的《写字歌》:写字姿势很重要,头正身直要坐好。两臂桌面左右开,小腿垂直脚平摆。眼睛离纸一尺远,胸距桌边远一拳。手离笔尖约一寸,不松不紧掌空心。良好习惯要养成,小朋友们要记牢。

基于某个主题的环境设计。配合校园、班级的主题活动,我们可以专门开辟一块主题童谣墙进行“批量呈现”。如学校开展读书节活动,就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以读书为主题的童谣墙。针对班级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教者也可以通过童谣墙的展示进行无形的舆论引导。如,某段时间班级内的男生总是打打闹闹,影响了同学感情,这时就可以搜集关于交往、谦让、宽容或友情的童谣布置主题童谣墙。

3.多种形式,主体实践

如果说上述两点是教者进行童谣教学的必要准备,那么要充分发挥童谣的德育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实践才是根本。根据童谣的特点,教者可设计多种实践形式。

诵童谣。这是学生学习童谣的基本形式,其它的学习形式都应该建立在充分诵读童谣的基础上。诵读童谣要日积月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诵读童谣要朗朗有声,以达到口诵心惟的效果。

除诵童谣外,还有唱童谣、画童谣、演童谣、编童谣等形式。教者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以诵、唱和画为主要形式,中年级学生以诵、演为主要形式,高年级则可以诵、编为主要形式。

总之,德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主体自主的实践,借用童谣这种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的文学形式,让学生在口诵心惟,画画演演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引来源头“活水”,润泽学生的德行之花。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下一篇:《认识线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