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北京大妞的北京故事

时间:2022-10-03 04:45:15

王菲:北京大妞的北京故事

似乎已经远离我们一光年的王菲,终于选择了相约2010的回归。不可否认,“炒房、炒大蒜、炒绿豆,都不如炒王菲”实质是吸金炒作。但在娱乐圈,可以让几乎所有的人执迷不悔的,恐怕也只有这北京制造的“菲卖品”。

出身有点来头的门第、长在有机会见世面的大院;给足男人面子却不委屈自己,敢爱敢恨;对于前途大业却始终明镜儿似的心中有数,于是既细水长流又风生水起,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样的经历不知放到多少北京妞儿身上皆准,难怪这个漂泊在外的女儿在故乡拥有无与伦比的人气。

不见得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但每个北京人心里都活着一个王菲。而王菲也在这座城市心脏的一角――准确地说是东城的北半部,印满了自己的足迹和心迹。

银河的宠儿,和平里的孤儿

1969年8月8日,和众多北京上流阶层的后代一样,王菲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父亲王佑林是煤矿工程师,母亲夏桂影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算是北京城的知识阶层。而王菲的祖父王兆民来头更大,当过民国的立法委员,和李敖的父亲是北大国文系的同学,王菲的父亲和李敖的二姐双双未出世前,这老哥俩还曾指腹为婚――当然,这事的结果是未遂,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华语歌坛天后了。

王菲女承母业,其实从童年时就开始了。和蔡国庆等很多明星一样,王菲的第一站也是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艺术团。蔡国庆就是其在银河合唱团高一级的师兄。如今从该团还能找到她小时候扎着羊角辫、胸戴红领巾表演的影像资料。但那个档案上却写着“东城区地坛小学夏琳”。原来,为了避开当过前朝大官的爷爷的嫌,王菲随了母姓,直到15岁。

在王菲后来的回忆里,那段童年时光是平平淡淡甚至是并不愉快的:爸爸总是出差下矿,妈妈总要到各地慰问演出,一家人聚少离多。“整个童年,与我最亲近的是邻居大妈。那段时光漫长、灰暗,没有感情依傍……生命中最初的孤单滋味。”这段生活也成就了王菲后来空灵的性格和“只爱陌生人”的口味。

偶像从东直门升起

1984年9月,年满15岁的夏琳,不,那时已改名为王菲,走进了东直门中学的大门成为一名高中生。在该校1987年的毕业生合影上,尽管是朴素的学生短发,但身材高挑、眼睛大大的王菲颇为抢眼。无独有偶,这张照片上还有一位熟面孔――广院87级的校花、央视曾经的当家花旦管彤。

据当年的东直门中学校长、也曾任王菲班级数学老师的邵琰明回忆,那时的王菲聪颖、有悟性,只是学习不太爱花力气。虽然她不喜欢数理化这样的科目,但及格还是没问题的。花季的王菲在学校里好朋友不多,但跟同学关系都还可以,起码老是一块儿出去买冰棍。也许是因为性格不爱张扬,给人的感觉是淡淡的。

当然,再不张扬的王菲,在学校里每次文艺演出时都是当仁不让的明星。高二那年,王菲就出版了自己的专辑――以翻唱、模仿邓丽君为主的《风从那里来》。“提起这张专辑,和我也有点渊源,”邵校长清晰地记得,这张专辑是由云南音像出版社录制的,“当时正是学校期末考试的时间,班主任没有批准王菲为了专辑的请假。最后还是我说服了她的班主任,王菲才得以成行。”然后又有了《迷人小姐》和《邓丽君故乡情》。

和不少文艺工作者一样,也许是经历了太多台上台下的冷暖炎凉,王菲的妈妈仅仅希望女儿把文艺当爱好就够了,还是好好学习文化课,考大学才是正道。而这时候的王菲显然已经无法再和音乐分开,当时因为这些问题,王菲的妈妈也经常找到学校。结果,本来就寡淡的母女关系雪上加霜。闹得最僵的时候,学校甚至替她隐瞒参加文艺活动的事情。

而母女关系的紧张恐怕还有一个“情”字在作怪。少女王菲的情窦初开,是因为邻班一位美少年,学习不错、人帅,又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要说也没什么,只是参加过一个学习小组、爱看人家打球、最多一起吃冰棍啥的,“在心里有点儿想法”而已。但日记本里的秘密被妈妈看到,结果闹到了学校,成了当时尽人皆知的秘密。最后,渴望自由支配自己的王菲,选择了跟随爸爸移民香港学习音乐。走得如此决绝,据说连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放弃了。“听说王菲去了香港后,还给这个男生写过信。现在这个男生也人到中年,也算得上事业有成了。”爱徒的人生,也让退休多年的老校长唏嘘不已。但王菲本人在《王菲画传》里的回忆,将这段爱情的萌芽定性为长达4个月、由自己亲手结束的初恋,“了结这段恋情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感觉。”

从交道口开始,到交道口结束

交道口地区,和王菲长大的和平里就隔着一道护城河,同属东城区。和北面全是单元楼的典型“新北京”面貌不同,这里是典型的老北京,胡同、杂院、公厕,直到今天,居住条件也并没有多少改善。但这里的居民跟和平里一带的有一个共同点――不少都亲眼见过天后的宝相庄严,当然,这里的胡同居民如此有幸是因为一个人:窦唯。直到前些年,他才从交道口北三条的杂院里搬走。

不少圈里人和“菲佣”都知道,王菲第一个正式的男友是黑豹乐队的键盘手栾树。20岁时的王菲在香港可以说一文不名,甚至做过模特、拍过三流电视剧,于是频繁回北京以抒乡愁。一个偶然的机会,栾树这位摇滚急先锋、中央音乐学院高材生走进了她的世界。但如果王菲不是时而冲动无常、时而冷静异常,也就不是王菲了,和栾树的爱情也是如此。

一个晚上,当黑豹乐队的演出结束,其他人都犯懒,横七竖八地躺了一片,最后被支出去买饭的是窦唯和王菲。当晚两人都没有回来,据交道口北三条的一位老大爷回忆,那时还是一头长发的窦唯回了胡同里的家,带着一位高瘦腼腆的姑娘,还随着窦唯管我叫“叔叔”。而第二天,窦唯就把象征摇滚的一头长发剪去,也剪去了他和黑豹、栾树的一切关系。

即便这场爱情和后来的婚姻、情变,让其中一位当事人怒称之为“骗局”,但不可否认,当时事业发展不顺的王菲遇到了窦唯,成全的不只是感情生活。一个写一个唱,收获爱情的同时,王菲也迎来了自己音乐上的爆发时期。从《执迷不悔》到《迷》,1994年的王菲在香港乐坛迅速走红,始有“天后”之称。但只要有机会,王菲就飞回北京,回到交道口北三条的杂院里,在那间姜昕住了4年的房子和窦唯共筑爱巢。此时,王菲不再是那个正冉冉升起的天后,而是过着神雕侠侣般生活的快乐小女人。

1995年初夏的一天清晨,香港记者摸到了交道口深处的那个小院,第二天,从这里走出来的“胡同睡衣女”便成了香港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而道具和背景则更雷人――一只装夜尿的痰盂,一间又脏又臭的公共厕所。那个头发蓬松、睡眼朦胧、趿着拖鞋的年轻女人,就是已经有了8位数身家、已从王靖雯复名的王菲。

1996年7月,王菲与窦唯奉子成婚。3年后,窦王婚变。十几年过去了,至于胡同里的风景,男女主人公都已人面不知何处去,当年王菲本人看到这幅照片时的表情更是不得而知,但那首红遍华语乐坛的《我愿意》,多少可以解释她的所想。

即便因婚变再次出走香港,但后来尽人皆知的故事却证明,王菲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爱在北京,每一次的分别都是短暂的。谁让她和这座城市“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2005年7月29日,王菲在后海小王府举办婚礼,男方是凭《将爱情进行到底》等一系列电视剧走红的李亚鹏。而前一年,王菲的专辑正是叫做《将爱》,里面还有一句“废墟上空的鹰”耐人寻味。■

(摘自《人物周刊》)

(责编 达溪河)

上一篇:千百惠:平常心成就传奇 下一篇:“感恩名单”,一位老人半个世纪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