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用更好的形式服务内容

时间:2022-10-03 04:22:40

《黑土地》:用更好的形式服务内容

内容是电视栏目的灵魂,尽管内容的表达形式上各有千秋,但是内容是大众传播的魅力所在,也是农业电视栏目生存的根本。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电视栏目对受众的教育和引导功能,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式信息传递,《黑土地》栏目一直致力于用更好的形式服务内容。

一、报道形式微调 视野开阔

农业电视栏目的服务性在内容上的体现,不仅仅是技术、市场、信息,还有生活、心理、娱乐、观念等等。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是农业电视栏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了实现这种多元化,《黑土地》节目报道的形式在不断地微调,报道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开阔。

过去我们只是抓住农业报农业,唱四季歌,春种秋收、种养技术、防病治病,服务最底层农民,渐渐的,这种报道方式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的需求,我们的报道也渐渐涵盖了国家政策方针、农业布局、结构调整,通过以小见大的报道方式把除致富技术、品种以外的农业相关知识、信息传递给农民。

以技术板块为例,过去多是讲种养技术,现在,它增添了致富的窍门、致富的项目、致富的新思路等等,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一些热点的、敏感的现象,也通过话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有一个《四十万斤腌萝卜谁来买》的片子,说的是农民签订单得不到兑现的事儿,通过双方各执一词和对事件的报道,给农民传递一个信息,如何签订单、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按照订单去执行。当然了,节目的播出也帮助苦恼的农民卖出了大量积压的咸萝卜。

其实,农业电视栏目有足够的理由涉猎到这些内容中,好的事例,好的模式就应该大力的宣传,只不过在内容的处理上,需要栏目组编导下更多的功夫,把典型人物或事例进一步细化,精确到某个细微的宣传点上,体现农业栏目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厚的功力。

二、报道角度改变 拓展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黑土地》栏目的报道角度也不断转变,许多节目开始以市场为切口,分析市场行情、趋势,然后再回到农业生产中,通过跳出农业报农业的形式,抓住了农民的视线。

过去,节目的报道常常是某某农民种了几亩什么品种,产量效益如何,讲人、讲事儿的多,也就是常报道农民生产了什么,忽略了市场上需求什么农产品。报道角度转变之后,许多节目开始以市场为切口,分析市场行情、趋势,然后再回到农业生产中。有这样一期节目《绿色食品――市场的宠儿》报道形式就是由主持人在超市了解绿色食品的销售情况开始,销路顺畅、价格不菲,那么,农民自然要关注绿色食品了,要了解绿色食品该怎样生产,接下来节目便邀请专家解释什么叫绿色食品,怎样生产绿色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效益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抓住了农民的视线,把相对枯燥的定义和严格的生产程序,深入浅出地说给农民。这种报道方式比开板就唱绿色食品如何如何要好得多。

突破传统的思维,从大农业的视角出发,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就会有更多的转变和拓展空间。《黑土地》栏目曾适时推出过系列节目《我在城里挺好的》――关注进城务工的乡里乡亲;《牵线搭桥》――给城里人了解农村,农村百姓了解城市开设了一个窗口;《关注留守儿童》――展现农村现实状态,体现对特定人群的关注与人文关怀。这些尝试都是传播内容多元化的有力佐证。这种传播内容的宽泛,也拓宽了农业栏目本身的势力范围,扩大了影响力。

同样,跳出农业报道农业也相当于把一潭死水变成了流动的活水,农民看到这样的节目自然也跟着眼界宽、思路广。

三、报道方式多元化 内容鲜活

栏目组提倡亲历式的报道方式,注重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不是旁观者而是亲身参与。这种报道方式,也增强了记者的平民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了专题节目的影响力。

有一个片子,《看准林下种药材》,就是报道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农民在天然林禁伐后也想办法靠山吃山,在林下种药材的发展方式。片子中记者跟着农民爬山,看到了种药材的场面,感受到了林下种药的好处,分析和算出了林下种药的效益,通过亲历告诉别的农民朋友,天然林禁伐后也能靠山吃山。这样亲历式的报道比采访对象干巴巴地说要强得多。

不光如此,《黑土地》节目采用了许多拉近节目与农民距离的报道形式,真正地走到农民中去。《黑土地大篷车》、《农业生产论坛》等板块,把权威专家和带着问题的农民组织到一块儿,实现了专家农民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这样做节目同样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但是通过这种形式了然无痕,简单明了。

归根结底,形式的多元化是为内容服务的。电视从业人员常常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也正是这种多元化形态如何恰当体现、如何更好表达内容的问题。相同的内容,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这种效果往往就决定了一个农业电视栏目的生死存留。

追求农业电视栏目形式多元化,如何用更好的形式服务内容,是一个永远新鲜的话题。行业内部也把这种做法叫创新,电视人狂热地追求创新,有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正像服装的流行经历一段时间就会重走一个轮回,农业电视栏目的形态也可能会返璞归真,变得更纯粹。正如《百家讲坛》的热播让业内人士始料未及一样,简单的形态有时候会比牵强的涂脂抹粉效果好。

总之,把握导向,不断微调,用更好的形式服务内容,更好的实践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宗旨,增加权威性,办出品牌、名牌,就是《黑土地》栏目工作人员始终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广播广告的创新发展 下一篇:用人文关怀“温暖”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