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03 04:08:34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如何?又怎样实现新的发展?本文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原则、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103-1.5

一、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虽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对外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的萎靡,而对我国农村经济影响可以说是积极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激励。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不能单纯倚重于外向经济,如果是那样,就是纯粹的泡沫经济。抵消金融危机的冲击,就必须大力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努力发展繁荣国内市场,将发展健康有序的内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砝码,。强化内向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提高国民的购买力,尤其是繁荣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因为我国的农民有着潜在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如何挖掘农民的潜力,把农民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就得靠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使农民富裕。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了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虽然现在老百姓吃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粮食安全,粮食供求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首先,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我国耕地逐渐减少,其他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面临资源压力。其次,种粮的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也降低了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

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不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农业效益。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但是从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面临很多困难,如果要想在2020年前再翻一番,意味着今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幅度不能低于6%。但我国农民绝大部分的收入应来自于进城农民工的打工收入,不是搞农业生产而来的。从2009年8月到2010年春节前后的“招工难”足以说明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农民的工资收入是没有保障的。其次,农业发展还面临资源、技术、经济、环境等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的效益。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此外,农村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推进,尤其是如何解决当前工业生产扩大占用耕地的问题,如何保障农民使用土地权益,如何极大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中国强调粮食自给,更多的是强调口粮要自给。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就是稻谷,如果我国不对稻田进行保护,把稻田拿来搞开发,转变成城市用地,将来是不能买到需要的数量的。所以说“只要存在市场,中国人的粮食就是安全的”,这个观点在稻谷上根本不适用中国。如果我国的稻谷自给率降到了80%以下,作为一人口大国,我们把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米全买过来都不够。中国就会成为全世界粮价上涨的推手,会受到全世界的指责。所以说我国确保粮食自给也是对世界负责。我们强调粮食安全并不是回到自给自足的老路上。我国只有18.26亿亩的耕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食物的消费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会消费更多的动物性产品。要满足全面小康社会人民对食物的要求,保证中国人能够吃饱又吃好,靠目前的资源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一方面,积极鼓励进口短缺的农产品,如棉花、油料;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农业走出去。其次,坚持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中国过去30年的,农民最满意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土地是集体的,交给农民使用,以家庭为基础。而后保护农民家庭使用土地的权利,1983年中央说土地使用权是15年,1993年中央明确15年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2009年中央明确,农民以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长久不变。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体制,是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时下很多经济学家提出要让公司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进行科学方式经营,实现规模效益。但放眼世界找不出一个国家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公司的。也有人说美国都是大公司经营农业,实际上美国的农场85%以上是以家族为基础建立的。农业经济学家的共识——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最适合的经营方式。中国农业改革的成功,就是因为实行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因为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家庭经营内部监督成本是零。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照样会探索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如沧州青县农民自发的合作社生产不就是一个典型吗?

三、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在当前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有条件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农村的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在实践中摸索恰当的策略。理论上讲,繁荣的农村经济就是文明舒适的农村环境,掌握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所以实践中最终要改变小农生产模式,这必须实现“两条腿”走路,其中一条就是把“人”转出去,这里的人就是农村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另一条就是把资金引进来。第一,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刺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根本上说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这就必然要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2005-2009年,农民增加的收入里46.7%是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可以说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做支撑,农民收入就不可能保持一个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2009年农民享受的各种政府补贴收入是人均160元,占农民收入的3%多一点。农民收入仅仅靠政府的补贴是不能实现迅速持续增长的,从根本上来讲,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靠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如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民工荒”给我们了一个启示,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及高中,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全面素质,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良策。“民工荒”不是城市里没有了进城的农民,主要的是农民工缺乏技能,同企业岗位的要求对不上。而且当前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上的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农民工群体生长虽在农村,却不迷恋故土,对农业生产不熟悉,他们工作在城市,渴望融入城市,但由于知识、技术素质不高难以扎根城市,而且目前他们的数量约有1亿。所以中国的“农工潮”还远远没有结束。一方面,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及高中,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全面素质,才能使农民工稳定就业,使农民享有工资收入保障;另一方面,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化,最终实现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化,这样就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缩小了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人力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只有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及高中,使农村农业生产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二,引进资金,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当前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一方面,除了把“人”转移出去之外;另一方面,就是资金进来。国家政府加快建立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要素向农村聚集。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建设,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亿万农民,促使农民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三农问题政策走向[N].经济参考报,2010(8).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夏清春:齐齐哈尔市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专业,二年级。

上一篇:年华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下一篇:陇东旱塬区玉米高产集成技术与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