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对改善糖尿病性便秘患者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03 04:04:34

【摘要】 目的:观察常规护理基础配合耳穴压豆对2型糖尿病便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有便秘症状的患者95例,将95例糖尿病便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7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糖尿病;便秘;耳穴压豆;中医护理

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胃肠病变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便秘”范畴。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导致胃自主神经的损伤,引起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导致便秘,严重便秘可使胰岛素的对抗激素分泌增加,也是血糖升高的诱因,同时长期便秘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结肠癌等。因此,加强糖尿病性便秘患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我院自2009年8月―2010年12月对95例糖尿病性便秘进行耳穴压豆及一系列护理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性便秘患者95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便秘诊断[1]。95例患者对照组47例,观察组48例,其中男51例,女44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5岁,平均56.66±8.84岁;两组患者病程分别(103.5±54.12)个月和(109.2±72.59)个月。人院时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分别为(10.0±1.9) mmol/L和(10.8±2.1) mmol/L,餐后2h血糖分别为(15.3±3.6) mmoL/L和(15.0±3.3)mmoL/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护理及评价方法

2.1护理方法

两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1)糖尿病及便秘的知识指导。(2)饮食指导:晨起空腹饮温开水,每日饮水量1500ml以上,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膳食纤维素饮食,如芹菜、韭菜等。(3)运动指导:每日坚持散步,做腹部运动。腹部运动方法:顺时针方向做环状运动,如转呼啦圈。(4)腹部按摩:每晚坚持腹部按摩,用单手或双手的示、中、无名指重叠在下腹乙状结肠部深深按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作环状按摩。(5)排便习惯:指导患者养成排便习惯,重视排便信号的出现。指导患者每日应定时排便,即使无便意,每日定时如厕,以建立起排便习惯。 (6)情志护理,以中医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及时予以精神疏导,调畅情志。

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耳穴压豆。(1)取穴。主穴:大肠、便秘点、脾、直肠、三焦。配穴:肺、皮质下。(2)以王不留行籽压法,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2个,行直压刺激手法(手法宜不可过重),双耳交替。王不留行籽贴压后,2~3日一换。5次一个疗程。每天按压2~3次,每次约3~5min;以局部产生、麻、胀、痛及灼热感为佳。另外嘱患者每次于大便前15min每穴按压2~3次,有助于排便。

2.2 评价方法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2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解时通畅,伴随症状消失;显效:2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有效:3d以内排便,便质先干后软,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无效:症状无改善。

3结果

两组患者治有效率分别为93. 7%和78. 7%, X2=4.53,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4.1糖尿病患者解除便秘的重要性

糖尿病性便秘发病原因不是十分明确。从中医观点看,“消渴”患者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输布,久病皆可导致气阴两虚,临床辨证可见气虚,又可见阴虚,而便秘既可阴虚,亦可气虚,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气滞、肠燥为标。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可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胃肠道功能失调,运动减慢,排空延迟,进食后不能激惹神经体液对结肠的信号传递,不能引起胃一结肠反射,可以导致便秘。约60%糖尿病神经病变者存在便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引起眼底出血,导致失明、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同时目前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多数患者长期或间断服 “番泻叶”等。这样一方面导致对药物的依赖,另一方面,上述药物均为苦寒之品,长期应用可损伤脾胃。因此,应积极预防并解除糖尿病患者便秘症状。

4.2中医护理干预――耳穴压豆改善便秘的优势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脏腑、气血、经络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生理上、病理上相互影响。便秘虽病位在大肠,但与全身多个脏器有关,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解决,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便秘,虽有疗效,但副作用多。耳穴是耳廓表皮与人体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等相互沟通的部位。有研究认为,耳穴压豆对大脑皮质功能及胃肠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活动,促使胃肠激素分泌失调及胃肠节律紊乱得到改善。本研究耳穴取大肠、直肠为相应部位穴位,可增加肠蠕动、疏通脏腑、顺气导滞;脾穴为脾主运化之功;肺为大肠相表里的关系主萧降;三焦有化气输精的作用;皮质下可调节胃肠功能。通过刺激上述穴位的调节作用与内分泌的调整作用结合起来,达到了全面调节人体的内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上一篇: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干预 下一篇:护士长的管理策略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