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时间:2022-10-03 02:29:34

对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摘要】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进程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国的农业机械一再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环节中应用,使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总体上机械化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居主要地位。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综合化水平低

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呈现出: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播(插)、收获、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等等。我国粮食生产机械化起步早,有基础,但发展仍很不平衡。

1.2 农机服务体系薄弱

近年来的机构改革,使得大部分省、市、区的农机管理机构降格或与其他农业部门合并,客观上造成了农机化工作力度减少。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农机基层服务体系。有的乡镇农机管理站资产被平调或处置,人员被遣散;有的虽然还承担农机管理职能,但没有经费保障,多数精力迫于生存而从事各种形式的创收活动,致使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抗灾救灾、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得不到很好开展和落实。

1.3 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是农村基础条件落后。多数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适用环境改善缓慢,尤其在山区和贫困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机的出行和转移,不少省份的农业电气化滞后。二是农民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民农机专业知识薄弱,影响了他们对农机具技术性能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个别农民由于不熟悉新机操作方法,对农机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出现机具操作故障频繁,经营入不敷出甚至亏本的现象。同时农机安全也存在隐患。

2 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我国当前的农机化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农机部门应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2.1 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调整

一是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转变为优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通过精加工和深加工进入国外市场,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而是从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双重提高;由侧重于农机动力增长转变为想增加作业机具、配套农具倾斜;由侧重小型农机具增长转变为向大中型农机具倾斜;由单项作业机具的增长转变为向复式作业机具倾斜。

2.2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机械化

首先,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其次,要支持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机械化发展。如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以茶叶加工机械化为突破口,推动农机“上高山”,实现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为山区茶农增收致富提供机具设备和技术保证。

2.3 促进农机技术进步与创新

发展农机化,必须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农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满足农民对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需求。要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重点抓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和节水农业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把特色农机化项目的试点做强、做大。

2.4 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

当前,应加大力量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加强县、乡两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做到职能到岗、责任到人,确保农机社会化服务到位;对承担基层公益的编内人员应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资金足额到位。要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为农民经营、使用农业机械提供有关农业机械化信息、示范、培训、推广、流通、维修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推广、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和开展跨区作业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大户、机具租赁和技术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农机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形成新型的农机服务产业链。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逐渐成为农业机械装备投资最大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赵健. 对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2]白人朴.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4).

[3]张天佐.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J].农机科技推广.2005(3).

上一篇:中部地区公共支出调整的三维经济发展效应 下一篇:我国食品价格波动冲击路径的随机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