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国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风险

时间:2022-10-03 01:46:55

警惕国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风险

从资产负债的角度观察,许多国家的财政和金融危机均源自不牢固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所谓国家资产负债表(National Balance Sheet),是指包括了政府、居民、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等所有经济部门在内的资产负债信息。它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的总量规模、分布、结构和国民财富及总体经济实力的状况和水平。

“国家资产负债表”并非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在一些国家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而著称的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Raymond Goldsmith即开始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捷克共和国等国的经济学家开始编制本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官方统计部门定期公布其国家资产负债表,如加拿大和英国。

为何要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不牢固表现为结构错配、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

首先是结构错配。在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居民、金融机构和政府三大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结构错配,并且这种结构错配还在部门之间相互传染。

以美国为例,在居民部门“寅吃卯粮”式的负债消费模式下,住房按揭贷款和消费信贷不断提升,其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随着房价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发生,居民开始降低消费,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而金融机构为降低自身的杠杆率也开始收缩信用。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出现衰退。政府为应对衰退,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扩大政府投资,提高政府部门资产负债的杠杆水平,这就使得结构错配传染到了政府部门,放大了政府债务风险。私人部门的债务危机最终演变成政府债务危机。

其次是货币错配。其典型表现就是资金来源与使用的币种不一致。国内金融机构用外币借入资金,却以本币形式投放国内,甚至还出现国内企业用外币为其国内业务融资,居民用外币进行存款等。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以波罗的海三国为代表的中东欧所谓“里加流感”充分说明了货币错配对经济的伤害。以拉脱维亚为例,该国曾是东欧经济明星,经济增长一度长期维持在9%左右,被视为经济转轨的典型。但是由于在经济转轨中,国内的金融体系几乎全部为外资所取代,国内的金融活动几乎全部以外币形式进行,货币严重错配。而在金融危机中,外资银行为帮助其母行脱离困境,抽回资金,使这些明星国家迅速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外部冲击导致了国内金融与经济的全面危机。

最后是期限错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新兴国家虽难以独善其身,但受伤程度的深浅却与其包括居民在内的外债期限错配程度相关。那些短期外债占比较高的国家极易因国际流动性不足,导致清偿力不足。当债权人得知该国缺乏足够的清偿能力时,就有可能发起抛售冲击,最终沿着“期限错配—流动性不足—融资受限—抛售冲击—危机爆发”的链条,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为货币危机。

由上,此次金融危机导火索是次贷,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千里大堤,溃于“蚁穴”。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不仅使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危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的资产负债表又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于是危机相互传染并相互激荡。恰如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为防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深化,各国政府一致性地采取抢救性的财政货币扩张政策。其结果,又使政府债务负担加重,而使政府的资产负债难以为继。

因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问题导致金融危机,又因金融危机使国家资产负债表难以持续。这种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局面凸现了建立跨代际可持续的、健康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管理国家资产负债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研究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意义

我们认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政策意义:

1.摸清国家的家底,提高“国家财富”管理的透明度。

有了国家资产负债表,全国人民、人大和政府就可以了解国家和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情况。如果有了国家净资产的公开数据,老百姓和人大就可以判断国家的“富裕程度”和可能的变化趋势。

2.将中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

许多政策可以带来短期利益,可以刺激经济和缓解社会压力(“花钱买稳定”),但却导致了当前难以识别的长期成本。由于目前缺乏分析工具和公开的信息渠道,这些长期成本有多大、应该由谁埋单、何时发生等关键问题均不得而知,事实上鼓励和纵容了政府的许多短期行为。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我们建立的“政府显性债务的可持续模型” 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政策对今后政府中长期债务影响的预测,来反映政策的长期成本。

3.将结构性因素变化导致的长期成本显性化。

例如,人口快速老化和劳动力人口快速下降是中国今后财政债务可持续性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国家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建立的“政府显性债务的可持续模型”也可以用来预测这些因素导致的养老金缺口、对财政压力的规模及其将会发生的时点。

4.帮助规划国有企业和养老金体系的配套改革。

许多重大改革将涉及到部门间资产和负债的重新配置。比如,我们需要清晰地了解养老体系的未来支付缺口的大小和发生的时点,这样才能判断在何时需要将多大规模的国有资产划拨到社保系统。

5.帮助规划地方平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

地方财政在今后几年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地方融资平台的不良债务。综合的解决方案必然要考虑各种具体措施,如从地方资产的存量中拿出一部分来变现、增加地方政府直接发债、中央转移支付等。规划这些措施的前提是编制各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盘点”每个有平台的地方政府有多少资产,哪些是目前可以变现的,哪些是未来通过金融操作(如证券化)后可以变现的,哪些地方政府有支付能力因而可以发更多的地方债来为平台提供再融资,等等。

6.帮助判断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对外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头寸表(即对外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识别出中国目前对外资产负债结构的一些缺陷,如对外资产收益率过低、对外支付的收益较高,货币错配导致的风险较高等。比较已经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其他国家的对外资产负债表,可以预测人民币国际化将能明显改善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另一个亟须判断的问题,中国资本项目开放是否会导致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入或净流出。这个问题也可以在基于对外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框架中得到有用的分析结果。

估算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

目前,我国各个部门——财政部、中央银行、企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分别编制各自的资产负债表。国家统计局许宪春等所著的《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2007)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对资产负债核算新的修订为依据,提供了资产负债核算概述、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核算指标解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概念和方法的层面对中国资产负债表进行过讨论。

尽管我国在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方面已经有了进展,但是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研究也存在着不足:第一,虽然有方法的讨论,但多数研究没有实际编制和定期发表结果;第二,统计局在2007年曾发表过2004年和以前中国和地方的资产负债表,但这项目工作此后没有继续下去;第三,多数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统计方法和数据层面,缺乏对政策含义的分析;第四,目前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尚无法反映隐性和或有负债,因此缺乏前瞻性的判断能力。

上一篇:后ECFA两岸银行业合作建议 下一篇:中国金融转型的逻辑与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