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反省与超越

时间:2022-10-03 01:45:05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的样态既多元善变,又似乎一步步摸索着时代的规律朝着未来的方向迈进。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世界观教育是尊重人自身这个“主体”的具体体现,同时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未来人的目标。

关键词: 世界观教育 多元 主体 人权

世界观似乎从来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真正考量过它的内涵,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态,尤其是在这千变万化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静心沉思何为“世界观”。那么何为“世界观”呢?

一、概念界定

在我国,最早提出“世界观教育”这个概念的是蔡元培先生,他主要受到德国观念论和新人文主义哲学精神的影响,在五育并举里提倡“世界观教育取代宗教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有美感世界观的人”。当然,到当下为止,对于“世界观教育”,学界并没有形成一致定论。最常被人引用的是Hanvey在《可达成的世界观》一书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主要关乎全球议题与事件;跨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全球相互关联与依赖关系;以及实地参与当地或者世界事务等。可以想见,世界观教育是一种超越的学习,包括世界议题的方方面面。它关乎认知、技能、态度与行动的教育,涉及跨文化了解、全球的议题、世界公民责任等。世界观教育的理想是想通过教育树立学生的国际观,同时学习世界观的知识、态度与技能,能够参与世界事务,造就有责任心的世界公民。

二、多元反思与建议

冯朝霖的《暧昧・谦卑与参化――新世纪之世界观教育》,从政治学、社会学、佛学等各大学科探讨了世界观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论述到世界观教育的当务之急。在当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他的诸多论点为我们增添了对教育的不一样的期待。

该文章引用詹志禹的观点,强调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开放的胸怀和视野,以能够聆听不同的声音,容忍不同的立场,并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系统,进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其次,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以便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念中,避免由文化相对论、价值相对论和道德相对论带来的困扰,进而培育学生的批判和辨别能力,以达成一种多元文化社会“世界观教育”的主张。只有做到独立思考才不容易被愚弄,才能明辨是非,当然这样的态度是要有的,这样的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人云亦云者终将被历史长河淹灭。当今的世界,能觉醒、能独立地判断和思索的人越来越多,这也给了许多国家和民族一些机会去走向民主自由的方向,能独立思考才能反省,能反省才能与历史和解与世界相接。当然,创造思考也是独立思考的后续,是其进一步的延伸,同时达到了另一个高的层次。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所以,持续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总能充实我们的心灵,也更让我们接近世界。

此外,基于教育现场的“人权观点”的提倡,想来也是世界观教育的一种国际化趋势。人权教育不仅是个人正当权益的维护,更是培养民众对弱势者的同情与关怀,同时是捍卫人性的基本尊严。而人权教育的积极作用则在于转化社会成员的生命哲学态度,使其变成美好社会的行动者和促进者。对人权思想是基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不可避免的信仰,这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东西,而不从属于某个单一国家、民族及个体。政治学家柏林对于多元社会、人权观念等无疑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参照的,的确,世界肯定有普世价值的存在,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博爱等,这也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世界的持续后动力。虽然当下的民主制度有很多不足,但没有民主制度做保障什么都不能、什么也没有。所以,民主将是人类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现下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些契机,慢慢地更多的人有着世界的眼光,社会里也开始出现多元的声音,走进民主的国度,也许还要很久,也许就在明天。的确,“人权伦理”是一种最低的共识,可是教育领域不太重视人自身的这种权利与价值,徒留遥远地悲情与向往,但我们仍怀揣著一份理想与希望。正如罗素所言:“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其实,这也是世界观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反观现在,当下的中国是否要更多地面向世界,沉静之后反省,反省之后超越。也许,那样中国的世界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教育的意义才会更加美好与完整。

参考文献:

[1]冯朝霖,暧昧・谦卑与参化――新世纪之世界观教育[A].见:刘育忠.当代教育论述的逾越[M].台北:巨流,2010.

[2]康德.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RG Hanvey.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1982,21(3):162-167.

[4]伯兰特・罗素.罗素自传(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大卫・K.诺格尔.胡自信,译.世界观的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宋清华.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世界观的批判[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上一篇:当前班主任工作难点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自制左手定则实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