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期制”下工科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10-03 01:18:55

“三学期制”下工科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 学期制的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础。而教务管理又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控制并协调教学工作的进行,因此其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结合学校在推行“三学期制”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开展“三学期制”的目的和工科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论述了对工科学院在“三学期”中课程设置、课程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等方面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为我国其他高校学期制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三学期制” 教务管理 工科学院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工科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迫切需要新的教学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而目前我国一部分高校所进行的“改两学期制为三学期制”的学期制改革为此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推行“三学期制”的目的

“三学期制”是指把习惯上的一个学年上下两学期变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来的两个学期的教学周压缩,多余的教学周数组成一个短学期。[1]实行“三学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革过去“两学期制”学期冗长,课程开设少,学生选课受限,以及由于与国外大多采用三、四学期制与我国学制时间不一致的原因影响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弊端。改“两学期制”为“三学期制”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数目,扩大选课范围,有效地解决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课程总量不足、选课次数少的难题;有利于在教学时间上同国外许多大学接轨,促进国际间高校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充分协调和利用校内外教师、实验室、试验设备等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2]

为此,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推行三学期制,即将每学年划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8周,春季学期17周,夏季学期5周。其中,短学期重点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与教学。

二、结合工科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抓住教务管理工作重点

范艳华提出,工科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正由工程技术教育、工程科学教育向工程综合教育方向发展,要求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指出:“工程院校不仅必须使其毕业生获得智力的发展与出色的技术能力,而且必须服从工业的引导,培养它的学生作为组织的一员参与工作,同时了解自己专业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人才培养方面的这些变革对于国家工业的强盛,对于工程师有能力作为技术工作者和决策者从事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3]

为了实现学生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有组织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了解本专业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应加强工程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重视和强化实验课、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课和前沿讲座。而小学期的设置恰好满足这一目标在时间上要求集中化的条件。

三、在“三学期制”下对工科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完善课程管理体制。

结合推行“三学期制”的目的,以及工科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小学期”(由于第三个学期相对长学期时间短,被称为小学期)中课程管理需注意以下问题:

1.适度增加课程数量,突出工科特点,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

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增加选课数量,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以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开课数量的增加也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结合工科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结构上力求小型化、多元化:我校小学期为5周,时间短,课时安排集中,开设小型、多元化的课程更有利于理解吸收和拓宽视野;在内容上突出工科课程综合性的特点,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重点开设实践类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工科学院是以培养实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是重点。在小学期重点开设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提高实验和测试技能。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立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验室内将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机床机械等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在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师资、实验室、科研设备等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突出“三学期”的科技型、训练型、实践型特点,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熟悉工厂、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工程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课安排应集中紧凑,提高授课效果。利用小学期集中进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课程的授课效果要好于在长学期中穿行,老师指导学生操作仪器的时间更充分,避免以往学期中穿插实验造成时间紧、学生操作机会少的弊病。因此小学期的课程安排要配合实践课对时间集中的要求,每次课的课时达到4-8小时。小学期相对长学期来说时间短、课程紧凑,安排理论课则信息量过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来不及吸收,授课效果比较差,应该减少或避免安排理论课。

3.前沿学术讲座规范化管理。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作前沿讲座,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前沿,了解本专业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其间可穿插本校相关专业教授的讲座,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解自己领域的前沿信息,构成系列讲座。前沿讲座为限选课,计算学分,对每讲所列的参考文献,学生要自主查阅和学习,讲座后要求完成一篇报告。因此,要特别注意与校外专家的沟通,提前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告知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前沿讲座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改变过去学生听讲座被动接受,流于形式的弊端。

4.注意理论课与实践课内容的连贯性。

与小学期实践课程配套的长学期理论课程应该尽量安排在小学期的前一个学期进行,理论课程结束后马上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小学期的实践教学也可独立成课,短学期集中安排,不受长学期理论课程安排的限制,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做。

5.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推行“三学期制”的本意是使学校师资、教室、实验室、科研设备等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其间应该注意课程量与资源的比例,如果把握不好就会使各项资源超负荷运用。

(二)选课管理中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构建多元知识结构。

要注意对学生选课进行积极的引导。“三学期制”使学生增加了选课的次数和数量,增加了选课的自由度。但部分学生在选课时没有树立正确的选课目的,避难就易、凑学分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选课,加强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目的的介绍,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选课目的,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性,既要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开阔视野,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提醒学生在选课时注意基础理论和实验实践课的知识连贯性。在选择实验或实践课时,一定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论课基础。如果是理论课也要注意所选学的专业课所需的基础课是否已修过。

(三)考试管理注意缓解小学期学时紧张与考试压力大的矛盾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试题库体系。

推行“三学期制”以后,课程总量大幅度增加,考试科目也相应增加,加之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的考试时间距离较短,学生的考试压力比较大。在第三学期设置的课程大部分为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实践课考试方式比较灵活,除了开卷、闭卷笔试外也可采用机考、设计报告、调查报告、论文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为了促进考试命题更加规范和科学,促进教考分离的进一步实施,学校应每年都设立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试题库的建设与更新,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各学院积极相应,总结和提高教学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为一体的试题库。实现公共基础课、学科大类基础课的考试由试题库命题。

实行多学期后还面临成本的增加、管理工作工作量增大等问题,如聘请校外专家授课和讲座的费用大幅度升高;管理组织成本变大;课程编排、考试组织、学生管理等工作量增加,这些都是对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4]“三学期制”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及全校师生共同研究探索,选择适合的变革方案,以实现三学期制的改革目标,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钟义红,张慧兰,林桂娟.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5):42-44.

[2]纪哲,高嵩.“三学期制”:为学生创造广阔发展空间――山大威海分校学期制改革调查[N].大众日报,2009,(6).

[3]范艳华.对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情,2008,(1):89-90.

[4].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OL].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8-31).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08/info1283234678355208.htm.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200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三学期制下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A200904.

上一篇:从市场导向及特色课程设置角度构筑独立学院学...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实践性知识的失语现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