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保护和未来

时间:2022-10-03 01:16:00

大熊猫的保护和未来

可能世界上没有哪种动物像大熊猫这样为人们所普遍知晓,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很少有人不惊叹它的可爱憨态。作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几种黑白斑驳的哺乳动物之一,其形态的特别,其习性的特殊,其进化的奥秘,从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科学家孜孜不倦研究的题目。虽然它已演化和存在了几百万年了,与它同时期生活的大部分动物(如剑齿虎,巨猿、剑齿象等)都已成为了化石,而熊猫的后代们却以习性和食物特化的形式生存到了今天,而且仅栖息在炎黄子孙世居的这块土地。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的青睐。使我们有机会一睹这远古“真容”。

大熊猫,也许我们更应该称它“大猫熊”,因为它的确是熊类的近亲,而是猫类的远亲。只是上世纪中国大陆一次汉语读写顺序的“西化”改变,造成了这一“谬误”,现代中国大陆人也就认可了这一将错就错的习惯,使这一“似熊非猫”的动物有了不同于其“族谱”的名称。好在在其“家谱”中它是惟一的成员,大熊猫科中只有这一个属,这一个种,不可能混淆,就连最挑剔的动物分类学家也认可了这一“错误”,因为它是惟一的独有的,特别的。可是在台湾的书刊上仍保留着“猫熊”的称呼,你可别大惊小怪。

一说到大熊猫的“发现”史,就会提到法国传教士戴维,认为是他在1869年发现了这一让当时西方世界都难以认同其存在的“奇怪”动物,很多人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这样“构思”特别的生灵。庞大的身躯像头熊,但黑白分明,圆圆的白脑袋,又镶着两只黑眼窝和黑耳朵,黑色的前后肢被白色的背腹泾渭分明地隔开,宽扁的尾巴紧包臀部,像是无尾。更不可思议的是怎么看都是食肉动物的它,却是一个素食者,而且食性狭窄到仅以小型竹子为基本食谱。为适应用前肢抓握和食用竹干,竟会由桡侧腕骨特化为有抓握能力的“第六指”――伪拇指。基本上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单胃、不反刍、肠道较短、没有盲肠,但为适应以竹为食的需要,整个消化道布满了丰富的黏液腺,分泌黏液以包裹竹子残渣,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受磨擦损伤,以利不完全消化的竹子残渣排出体外。为从低营养物质的竹类食物获取足够能量,大熊猫每天最少要花14小时以觅食和采食,食量可达30-60kg。当你看到它的初生幼子,更会让你惊愕,一只80-90Kg的成年雌性熊猫,其幼子出生时只有100-150g,仅是母体的1/700:全身肉色微被稀疏白色乳毛,双眼未将无听觉,不能自主排便,几乎完全无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就像是袋鼠的幼子。这种原始而有特色的繁殖育幼行为和典型晚成型幼子特点,使这一物种更充满了神秘性。

其实对于戴维神父的“发现”,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由他将大熊猫这一神奇物种介绍到了西方,并由确信它存在的科学家在1870年按现代分类学的规定给与了科学命名。其实在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知道大熊猫的存在了,只是当时不叫大熊猫,而称为“貔貅”,记载其具体分布的是我国成书于2700年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似熊,黑白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南。”由于古代没有系统的分类和各地的俗名众多,则大熊猫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长串的名称,如貔,貔貅、貘,貊,猛豹食铁兽等。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首次在重庆一公园内展出大熊猫,说明牌上分别用中英文写着“猫熊”和“Panda”,大熊猫的这一现代名称才走进了记载。至于如何从“猫熊”变成了“熊猫”,那就是上述的另一个故事了。大熊猫作为一个形态有趣的物种登入了科学记载的卷册,虽当时在其原产地仍是默默无闻,可在西方却出现了“熊猫热”,大熊猫成了“猎奇”的目标,引来了一批批动物学家探险家、狩猎家旅行家,不远万里,不惜千金进人中国四川岷山,邛崃山,想捕捉到这种中国才有的珍奇动物。以至于当第一只活体大熊猫1936年带到美国时,轰动了西方世界,引发了又一轮的世界大熊猫热。有统计表明1869-1946年间,国外有二百多人次来中国调查,收集、捕捉大熊猫:仅1936-1946年10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只,至少有70具大熊猫标本进入多国博物馆。

其实,大熊猫在中国不被人关注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藏在深山人未知”,那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的表现,说明还未受到人类的“侵害”。被皇帝,郎中们“关心”备至的老虎,犀牛,在中国几乎早被赶尽杀绝。大熊猫是幸运的,它躲过了古代和近代的追杀,也仅仅是藏于深山,人们没有发现它身上有什么有用的“东西”。但当大熊猫随现代人一同进入50年代后,大熊猫想不“出名”都难。在国内,首先是科学家们建议要划留一些不同代表性的天然林作为研究的基地后又发现,大量森林采伐导致一些珍稀物种的大规模破坏,加之无保护意识的野生动物猎杀严重,大熊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威胁,在国际上,自然保护事业正在兴起,有识之士开始审视人类与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关系。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国际非政府保护组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现称世界自然基金会)1961年又独具慧眼,在世界众多生物中甄选大熊猫作为会徽,将大熊猫作为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大熊猫又有了新的世界意义!

客观地说,中国没有哪个物种像大熊猫这样受到中国和世界的关注,其保护不但是中国投人最多的,也是国际社会投入和关心最多的。几乎可以说,现在大熊猫的任何消息都是新闻。其命运牵动着人们的心,也关乎那些和它同生存于同一片栖息环境中的众多生灵。它是一杆旗,是一个保护的伞,只要大熊猫受到了有效的保护,只要大熊猫能延续下去,那它所惠及的将是那里的所有生灵,那里的人们。为此,不论是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分别发生的大熊猫分布区箭竹大面积开花,还是这次发生在大熊猫主分布区的汶川大地震对大熊猫保护的影响,都是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应该说中国和世界对大熊猫的保护都是尽力的,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第一批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卧龙,白河王郎喇叭河让水河五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就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当前,几乎所有大

熊猫现存分布的区域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保护。截至2007年底,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已达62个,保护区面积达325万平方公顷,覆盖了71%的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的57%。作为国际自然保护的先驱,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1981年开展并资助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合作建立了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出版了第一本大熊猫研究专著《卧龙的大熊猫》,开展了大熊猫及其栖息的全面调查,制定了第一份大熊猫保护管理计划,引起了国际保护领域对中国这一特有物种的再次广泛关注。而且这一保护合作至今越来越深人和壮大,以中国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和当地社区为主体,更多的国际保护组织在支持并已参与到这项以大 熊猫为旗舰的景观综合保护大型项目中来了。

在祥云托起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作为中国特有,世界关注、形态独特的大熊猫位列五个吉祥物之一的“晶晶”,这是众望所归。这里不只是自然的熊猫,也是大熊猫社会认知和文化价值对世界的贡献。大熊猫保护不仅是为了它的自然价值,长久来看也能影响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显现的是它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象征,在人类生物多样性认识和保护的历史过程中,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大熊猫保护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自然保护的需要。人与熊猫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大熊猫都是自然的主体之一。人类对熊猫生存需求的满足,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所负责任的履行,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需求。适合大熊猫栖息的环境是健康环境的标识,是人类需维护的环境,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也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其在美学,科学,生态,娱乐等方面的价值更是方兴未艾,对人类的独特贡献将是深远的。纵观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就,大熊猫保护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实例。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科学家 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分布区社区以及国际社会和非政府保护组织共同贡献的结果。在与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和互动上,大熊猫无疑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肯定地说,大熊猫保护引领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各方对大熊猫的保护是重视的,但我们仍不能认为做得已经够了,这一物种的命运仍悬于人类的未来发展决策中。其内在进化生物学特点,如不能适应人类改造的环境,食性单 繁殖力低,幼子死亡率高和遗传多样性低等因素,无疑长期会影响大熊猫这一物种的自然历史进程,但外因――人类活动对其栖息环境的侵害将是导致大熊猫衰亡的关键。

四十多年的大熊猫保护,其前20年是缓慢而多有挫折的,规模化的保护也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即便是规模化的进程也是徘徊于长期保护和短期经济发展需求的尴尬中,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重点完全左右着大熊猫的命运。二十多年前列出的直接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森林采伐、林地开垦、盗猎误捕、放牧采集等尚未完全消除,现在新的更大威胁已接踵而来。已建和拟建的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穿行于现存不多的大熊猫分布区,梯级水电大坝几乎截断了大熊猫栖息山系的一级,二级甚至三级河流,已探明和开采的矿区星罗棋布于大熊猫繁衍和曾经繁衍的山沟,蜂拥而至的大规模旅游已将若干个大熊猫分布的旅游区和保护区挤出了大熊猫记录名单。而这一轮威胁对大熊猫的长期生存是致命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其威胁程度不是以前的因素可比拟,可同日而语的。

保护自然生物物种的根本在于保存其长期繁衍需求的栖息环境,大熊猫的未来也是一样的,它不但需要有食物有水,有隐蔽的地方,它更需要更多个体种群间的交流。没有了交流,熊猫不能繁衍后代,过少个体的交流,会出现近亲衰退而灭亡,无种群间的交流,使遗传多样性迅速丢失而灭种。而目前上述基本建设发展,没有那一项不是在直接切断大熊猫繁衍生存所必需的“交流”。这种使大熊猫栖息地严重破碎化的发展驱动,结果只能是现已残存不多的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缩小、丧失,退化,破碎,进而导致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消失或形成小种群、近亲繁殖衰退,直至这一珍贵物种更加濒危,灭绝。这不是耸人听闻,如果不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长期对策,不但现有的大熊猫保护成果会丧失,未来半个世纪将可以看到我们可以自食的“恶果”。过去30年,我们丧失了16.5%的大熊猫栖息地:过去50年,我们丧失了55.1%。未来50年,即便是我们不再侵占大熊猫一寸家园,那也仅有230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散布在川,甘,陕三省南北狭长的六个山系――凉山小相岭、大相岭邛崃山,岷山、秦岭。在大范围上,这六个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早已被人类开发割裂:在小尺度上,现存约1600百只大熊猫也已被人类割裂为18个在地理上相互隔离的种群。实际上熊猫已被和将被人类活动和自然隔离为多少个已不能有效繁殖交流的小群体,那是还无法得知的悲哀!

大熊猫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但不是乐观的,保护大熊猫还有时间,但留有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这完全取决于这一代人的意愿和努力,我们的发展能为大熊猫的生存留有怎样的机会)我们愿为大熊猫的繁衍留出多少家园?这是需要中国政府制定大熊猫保护的长期规划并严格实施,需要在经济发展中和谐自然保护的需要,需要大熊猫分布区域社区的谦让和牺牲,需要国际和国内自然保护组织的不懈支持和努力,现在的当务之急是 第一是将现存的大熊猫栖息地全部用自然保护区等方式保护起来,进而恢复那些曾有大熊猫分布的潜在栖息区域,第二是在大熊猫分布区建设可能影响大熊猫活动和栖息的工程和开发时,必须对可能的影响进行专家的独立论证,能不建的坚决不建,关系国家生计必须要建的,要有补救和恢复措施,使对大熊猫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国家决策部门要把住这个关,第三是对大熊猫分布社区在保护过程中影响到生计发展的,要帮助他们寻找替代生计和产业,并支持他们的传统可持续生活,生产和发展。对于第一当务之急,中国在一些组织的帮助下是有可能实现的,第二条则需要国家权力部门将“大熊猫因素”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并严格执行,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第三个方面则需要政策引导和倾斜的关心,一些卓有成效的示范项目已在一些社区引入,现在要做的是更多示范项目的探索和推广,一些国际非政府保护组织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很有经验。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个大熊猫保护的十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实现上述第一当务之急,但其实施的力度将取决于中央政府能拨付多少资金,川陕甘三省各级政府也在努力地保护着大熊猫,以使他们的骄傲繁衍下去。为支持中国大熊猫的保护,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已在中国开展了30年的不懈保护努力,最近又制定并实施了名为“跳动的绿色心脏”的大熊猫景观综合保护项目,投入五千多万元人民币,以期在上述三个的当务之急的目标上有所贡献和改变。还有其他一些国际非政府保护组织也进行着有关于大熊猫保护的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大熊猫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但希望能实现多少将取决于我们这代人的决策和努力。是喜,是忧,把握在我们手里,把握在中国政府手里。保护大熊猫只是向人类社会摇旗呐喊的一个旗帜,根本的目标在于保护在这一大伞覆盖之下的所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体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保护大熊猫不只是为了这一奇特物种的繁衍长存,而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繁衍和发展,难道你不需要为自己和后代做点什么吗!?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物种项目

跳动的绿色心脏

跳动的绿色心脏即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长江上游太熊猫分布区整体景观保护和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版图上该项目将大熊猫已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整合起来从景观水平上对森林草地湿地湖泊等功能性生意系统及其相关地主要物种加以整体保护,这一整合区域恰在此时似一颗绿色心脏。该项目目标为到2030年有效降低或消除大规模人类活动因素对大熊猫种群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提升和优化已有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扩大潜在的大熊猫栖息地,建立必要的生态保护走廊带同时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建立以替代生计和替代能源为支撑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且对区域内的森林草地、湿地和湖泊等多种功能性生态类型及其相关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金丝猴朱鹘等从整体上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岷山景观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

岷山山脉是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山系,因此是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代表物种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的区域。虽然岷山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但却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等原因被隔离成三个种群,即岷山A、B、C种群。

该项目目标为在平武ICDP取得的经验基础上,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合作相伴协力推动岷山大熊猫保护地和保护行动网络的建立开展统一生态监测和巡护工作协调各保护区的反偷猎行动,联合开展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保护区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同时,加快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实现岷山大熊猫受保护栖息地面积的扩大和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

秦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它所面临的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护需求的冲突等,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尤其自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的西部省区将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实施众多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该项目目标为调动和发挥各界力量尤其是非传统的保护力量,使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方法在政策决策管理投资和消费各个过程中得以应用。使秦岭成为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的完整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动态

首批全自动气象现象站在大熊猫牺息地毫成并投入使用

2010年7月1日,首批全自动气象观测站在大熊猫精栖息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意味着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变化状况将被实时监测,而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活动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也将被了解。作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四川省气候中心合作的“大熊猫栖息地气候系统化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这两个全自动气象观测站将收集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湿度,最低湿度,平均湿度以及水气压等气象因子,结合栖息地周边原有气象资料,推算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近几十年来栖息地气候变化情况,再结合大熊猫活动及栖息地质量变化,更清楚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活动及其栖息地影响,从而有效指导野生大熊猫保护攻略,开展保护活动。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青年使者

2010年7月26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全国15所高校举行的。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青年使者“活动落下帷幕。两百多名秦岭青年使者作为第五批志藤者分别奔赴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丹江殛嘉陵江湿地的多个社区,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社区服务工作。“WWF秦岭青年使者”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促进高校科技力量和秦岭山区问的紧密沟通和交流,推动秦岭的生态保护和社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缓解社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压力。组织“秦岭青年使者”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2006年初提出的,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内学校的积极参与,随后迅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志愿者活动,并获得由团中央颁发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者项目奖。

电能代替传统能源的微水电项目

从7月11日开始,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四川凉山野生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的居民将用上清洁低碳的电能,代替传统燃烧薪柴产生的能量照明,取暖,做饭,煮猪食等。这种农户使用水电站产生的电能代替传统能源的微水电项目在四川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乃至全国都是一个新兴的模式。2010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在凛山州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资助建立80台微水电站,预计2011年,还将有另外60台微水电站投入使用。它标志着大熊猫栖息地局边社区将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减少薪柴的使用,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同时通过减少燃烧薪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替代生计项目

2009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项目办公室在黑竹淘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了试点养蜂项目。目前两期的养蜂项目,已有五个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子的13户农户直接受益,并带动其他农户加入到养蜂的队伍中。有着丰富的保护区工作经验的陈雷峰感触深“以前大熊猫进到社区,从来没有村民联系我们。项目开展后,从2009年到2010年,大熊猫多次下山,每次都有村民给我们打电话报告,还帮我们守着大熊猫,怕大熊猫受伤或者生病。”

上一篇:2010吉林.北大湖首届全国户外拓展大赛 下一篇:在路上,画里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