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小米+步枪”的成长路线

时间:2022-10-03 12:52:39

亿纬锂能:“小米+步枪”的成长路线

在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公司中,亿纬锂能、探路者、爱尔眼科等凭借卓越的商业模式成功的诠释了高成长的属性,其中,亿纬锂能拓荒式的发展路径尤其值得探究。

亿纬锂能起步较晚,却以持续推进的技术创新和日益壮大的业务规模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迅速奠定了市场地位。在发展初期,亿纬锂能面临诸多瓶颈,缺少品牌的积淀,亿纬锂能便选择授权品牌;缺乏资金优势,亿纬锂能便引入半自动化;在行业壁垒面前,亿纬锂能主动开辟新战场;在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环节,亿纬锂能选择外购。

从单一路径来审视,亿纬锂能并无突出的亮点,不过整体而言,亿纬锂能发展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商业理念及战略抉择却是不可多得的,亿纬锂能以一种“小米+步枪”的发展模式间接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在行业壁垒森严,不具有明显资金、技术优势的背景下,应如何赢得市场?

从授权品牌到自主品牌

亿纬锂能是典型的先天性不足的民企,虽然创始人刘金成拥有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且是锂电池方面的资深专家,但在亿纬锂能创立的初期,以法国的SAFT、以色列的TADIRAN、日本的MAXELL为代表的锂电大亨已经牢牢的了中国市场。更为主要的是,在锂亚电池领域,中国市场“崇洋”情结较深,部分省份电力公司只认同品质较高的进口品牌电池,甚至还建立了电子元器件准用目录,再加上锂亚电池对技术的要求过高,因此,国内众多厂商只能流于二线,参与低端竞争。

在这种背景之下,刘金成纵然从事锂电研究20余年,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寡头垄断的格局,而为了在外资厂商手上分到一杯羹,逐步打开市场,亿纬锂能就必须作出抉择,于是OmniCel商标应运而生。

OmniCel商标系亿纬锂能北美销售商Energy One公司所有,亿纬锂能正是借助于该品牌实现了国内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在北美市场,亿纬锂能通过贴牌OmniCel的方式销售柱式锂亚电池;在国内市场,亿纬锂能先后两次与Energy One公司签订OmniCel商标使用协议,据此逐步扩大占有率。

据了解,这种授权品牌的实质是,亿纬锂能提品,商标授权商提供品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如果产品优质、品牌强势,那么授权合作就是强强联合。业内人士指出,亿纬锂能是生产商,Energy One公司是贸易商,亿纬锂能在成立初期最为或缺的是渠道,而Energy One公司恰好可以为亿纬锂能提供渠道。

亿纬锂能授权品牌的经营方式曾经受到诟病,即授权品牌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其逻辑在于,如果亿纬锂能的产品质量欠佳,那么贴牌OmniCel商标就是包装。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质疑已经被事实消除了,亿纬锂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五的锂亚电池供应商,在技术上与法国SAFT等巨头存在一定的抗衡能力。

有必要指出的是,授权品牌只不过是亿纬锂能的权宜之计,发展自主品牌才是最终的目的,早在2007年的时候,亿纬锂能的自主品牌EVE产品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OmniCel。

从人海战术到工业自动化

亿纬锂能在初期面临的问题远不止品牌,由于资金紧张,亿纬锂能无法采购关键设备,也由于技术跟不上,自行开发自动化设备也只能是梦谈。无奈之下,亿纬锂能选择的是人海战术,珠三角密集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低廉的成本让人海战术得以成行。与高度自动化的法国SAFT相比而言,亿纬锂能的这种半作坊生产方式显然较为低端。与亿纬锂能同属锂电领域的比亚迪(主要生产锂二次电池)一直致力于转型,至今仍被贴着劳动力密集型的标签。

分析人士表明,如果亿纬锂能长期固守半自动化生产方式,那么,它就不可能取得龙头地位。半自动化只不过是亿纬锂能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亿纬锂能会被冠以“低端”、“作坊”等称号,但碍于现实情况,亿纬锂能不得不采取切实可行的生产方式,这也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对于初期的亿纬锂能而言,“人+机器”的半自动化方式具备短期投入少、生产弹性大、产品转型方便等特点,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亿纬锂能会通过强化工序检测来弥补半自动化生产所导致的不足。

经过数年的原始积累和募投项目的展开,亿纬锂能最终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功率型锂原电池的自动化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另据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锂电企业仍然寄望于人海战术的低成本模式,事实上,人海战术所反映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与终端需求之间的矛盾已越来越深,而且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也说明人力成本并不低。

从锂电池到锂离子电池

从亿纬锂能的众多公开资料可以看到,锂电池一直是亿纬锂能的主打产品,细分项目主要包括锂亚电池(锂/亚硫酰氯)、锂锰电池(锂/二氧化锰)等。今年中报显示,锂亚及锂锰电池的营收占比高达86.07%,毛利占比为92.18%。亿纬锂能以锂电池起家,亦通过锂电池取得行业龙头地位。

亿纬锂能成立于2001年,当时的情况是,锂电池领域被外资企业垄断,锂离子电池领域则被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和成立于2001年但背景雄厚的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CBAK. Nasdaq)占领了很大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亿纬锂能刚开始就贸然进军锂离子电池,则将受到比亚迪的严重冲击,最后可能什么好处也不会捞着。比克电池当年就承受了比亚迪带来的痛苦,为了应对比亚迪的冲击,比克电池通过低成本扩张策略和负债经营的方式抢占了部分市场,但导致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资金链濒临断裂边缘,若无美国沃特财务集团的帮助,比克电池不会轻松登陆纳斯达克融得巨额资金。

在考量各种因素之后,刘金成选择了锂电池,即一次电池领域。这个领域虽然被外资厂商充斥,但未必不能在夹缝里求生存。据悉,多数行业存在价值内移的过程,即外资厂商在一段时间之后会失去原有的优势(技术、资金、政策等),其市场份额会被内资企业所取代。锂电池行业也同样如此,亿纬锂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刘金成团队不仅攻克了包括锂亚电池在内的多个技术难关,取得了数十项专利,还带领亿纬锂能用曲折路线开辟出了新天地。

对于后续的发展,亿纬锂能表示将加大对锂电池的投入力度,同时也将抓住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基于发展锂离子电池。亿纬锂能的业务范围涵盖锂离子电池,不过规模不大,且多为锂离子组合电池,未来或会适度侧重。

从组装到研发

从业务范围来看,亿纬锂能拥有两大业务,即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而从营业收入来看,锂离子电池尚未形成气候。由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几乎被比亚迪等厂商垄断,因此想要大规模介入并不容易。

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亿纬锂能初期的模式是外购芯片进行拼接组装,芯片是电池的核心,也构成了电池的最大成本(约占85%)。锂离子电池厂商可简单分为两大类,比亚迪、比克是第一类,集芯片设计、研发、生产于一身;而亿纬锂能属于第二类,只能以ODM/OEM的形式提供后续服务。由于亿纬锂能的业务重心在锂电池,因此,“抛弃”高附加值的锂离子电池芯片是可以理解的,亿纬锂能年均600余万元的研发费用主要投向了锂电池,因此,锂电池自始至终都拥有核心芯片生产技术。

这种重锂电池而轻锂离子电池的情况持续至2010年,上市之后,亿纬锂能的资金实力有所增强,具备自行研发芯片的技术,因此,继锂电池之后,亿纬锂能在锂离子电池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作为技术集成的锂电行业,亿纬锂能初步完成了产业转型。

上一篇:大洋电机:“守正”外的“出奇”战略 下一篇:多氟多:六氟磷酸锂国产化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