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胰岛素血症是高血压的又一发病机制等

时间:2022-10-03 12:49:12

高胰岛素血症是高血压的又一发病机制等

新观点

高胰岛素血症是高血压的又一发病机制

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和大庆市第一医院王金平主任等历时6年研究,近日得出结论: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是高血压的又一发病机制。

目前,公认的高血压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的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钠盐敏感、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等。通过对大庆地区的170名非糖尿病患者进行6年随访后发现,在非糖尿病人群中,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能引起血压水平的明显升高,提示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是高血压的又一发病机制。与此同时,研究者用胰岛素增敏剂进行了药物降压治疗的临床观察。发现胰岛素增敏剂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了患者的血压水平,降压幅度与标准降压药物效果相似。因此,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来纠正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可成为胰岛素抵抗人群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但此治疗在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即开始实施才会见效,故应在未患糖尿病的高血压人群中应用。

抗生素可减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美国研究者通过运动实验提示,视网膜微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起重要作用,美满霉素可以降低这种细胞的活化。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美满霉素是一种很有希望的降低糖尿病视网膜并发症的治疗性药物。 最近有依据表明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慢性炎症反应。胶质细胞是视网膜固有免疫效应细胞,降低这种细胞活化可以减轻视网膜炎症。美满霉素是四环素类第2代药物,既有抗微生物作用,也有抗炎症作用。

该研究小组使用啮齿类动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做了这项研究,结果发现在糖尿病发病早期出现胶质细胞活化,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炎症因子增加,引起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美满霉素治疗可以减轻这些病变(编者按:这是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尚未在人群中应用。患者不能自购抗生素来治视网膜病变,还是应到医院就诊)。

非诺贝特可延缓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进程

法国一项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用非诺贝特治疗可改善脂代谢,并减缓进展至微量白蛋白尿。研究者认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为什么降脂药会产生这一益处,及其对肾功能的长期影响。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研究中,研究者还观察了非诺贝特对314例患者尿白蛋白排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年研究期间,安慰剂组18%的患者尿白蛋白排量增加,非诺贝特组仅有8%的患者尿白蛋白量增加。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主要是由于预防了尿白蛋白量正常的患者发展为微量白蛋白尿,而不是防止已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进一步恶化。研究者认为,用非诺贝特治疗3年以上,对减少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病进展是有效的。

胰腺移植改善1型糖尿患者的肾病

意大利研究人员报告,对保留了自身肾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单独移植胰腺对其肾病有大量持续有益作用。

比萨大学的研究小组评估了32名1型糖尿病患者在成功移植胰腺前、后一年的情况,并评估了30名未移植的对照患者。

该小组报告,移植后糖尿病患者持续的血糖量恢复了正常,而不必给予外源性胰岛素,也减少了血脂水平,显著降低了血压。而且,尿蛋白排泌显著减少。实际上,4名微量尿白蛋白患者和3名大量尿蛋白患者尿蛋白正常了。肌酐清除率基本没有改变。未移植的患者没有上述变化。

研究人员呼吁应进行更多研究,但“胰腺移植对糖尿病患者自身肾的这些有益作用,支持单独移植胰腺来作为一种有用的治疗选择的概念”。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通过新胰腺恢复丧失了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保持了血糖的持续正常,并且改善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

力量训练对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益

一项小规模的研究显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每周进行两次力量训练,即使没能减少体重,也可能有助于控制他们的糖尿病。

西班牙运动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9位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一般通过16周的力量训练课程就可以改善他们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是调节人体血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这项训练还能使这些老人腹部周围的脂肪分布均匀,从而使他们的体重保持稳定。

即使没能使体重减少,运动也能改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研究已经表明,腹部周围的脂肪减少后,就能够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不过,研究人员对为什么力量训练能减少腹部脂肪还不清楚。研究人员说,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力量有所下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进行力量训练是很有益的。

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患者

癌症的发生率

英国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未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相比,癌症的患病危险降低。研究人员将1993年至2001年间1.2万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923例后来被诊断患有癌症;1846例年龄、性别及诊断时间与试验组相匹配的非癌症糖尿病患者被纳入对照组。

在癌症诊断前期,36.4%的试验组患者和39.7%的对照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与癌症之间似乎存在量效关系,随着二甲双胍治疗时间和总剂量的增加,患癌症的危险性逐渐下降。

研究者认为二甲双胍可以激活AMP活化的蛋白激酶,后者又受到肿瘤抑制因子LKB1的调节。因此二甲双胍可能降低癌症的发生率。

早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减少

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意大利研究人员报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作为初始治疗方案,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晚期并发症。

意大利和英国科学家认为,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的晚期并发症。从某种程度上讲,强化控制血糖可能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平衡。虽然饮食和运动治疗可能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并且经常作为临床试验的首选方法,但对多数患者来说,其疗效程度和维持时间还不够。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于单纯用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更早地使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引起的不良转归发生率。

最近,在英国国家研究院临床最优化小组和英国糖尿病学会制订的糖尿病指南中,也支持二甲双胍作为所有无禁忌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治疗药物。

急性心梗后严格控制血糖很重要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研究者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者在1200多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糖尿病患者中,对3种血糖控制方案进行了比较,一种是标准治疗方案,另外两种是胰岛素为基础的治疗。虽然在首次治疗24小时后,胰岛素治疗组的血糖水平较标准治疗组低,但从长期血糖控制来看,3组间没有差异。死亡率在3个治疗组间也没有明显差别。

研究者认为,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于获得最佳转归似乎并不是必需的,胰岛素也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是严格的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使用一切可行的方法降低血糖。

抑郁会损害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而抑郁症也可以诱发糖尿病。研究人员说,能够控制血糖水平的患者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较大的改善。科学家回顾了1998年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医学记录数据,发现有21%的患者在被确诊之前的11年里至少有一段抑郁症状发作病史,而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非糖尿病对照组抑郁的发病率只有17.8%,同时还发现这些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研究者认为精神抑郁期间体内激素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罗格列酮可辅助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

据美国研究人员报告,在胰岛素治疗中增加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可控制超重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降低血压。

研究人员对患有1型糖尿病并且基线体重指数为27的50例受试者进行了一项双盲研究。受试者被随机分为接受胰岛素和罗格列酮或胰岛素和安慰剂。调节胰岛素方案和剂量使患者血糖水平达到接近正常。在为期8个月的研究中,两组的受试者体重都增加了3公斤,但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罗格列酮组降低至7.9%,安慰剂组降低至7.7%。罗格列酮组36%的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到6.0%和6.5%之间。而安慰剂组只有16%的受试者达到这个水平。罗格列酮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降低。安慰剂组没有变化。

研究人员说,对于有胰岛素抵抗标志的1型糖尿病患者,例如体重指数超过30,每日使用大剂量的胰岛素以及高LDL胆固醇水平,罗格列酮可能有效地辅助胰岛素治疗。然而,由于罗格列酮有增加水肿、贫血和低血糖的可能,所以只有在努力强化胰岛素治疗、增加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以及饮食管理没有达到预期的血糖目标后才应考虑使用罗格列酮。

新发现

2型糖尿病药有了新一代

全新类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倍它(Byetta,化学名Exenatide)日前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这是美国礼来公司和Amylin公司共同开发的药物。可以说新一代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已经诞生,而且前景广阔,这将为世界上成千上万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新一代药物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在美国西南部的毒蜥。这种蜥蜴每年只进食4次,研究者们从毒蜥的唾液中分离出一种叫做exendin-4的化学物质,发现该物质有几大作用:促胰腺分泌胰岛素作用、降低血糖作用、减缓胃肠道蠕动,抑制食欲。

研究者在体外大量人工合成了exendin-4,将其命名为Exenatide,药名“倍它”,为皮下注射针剂(不是胰岛素),每日用药2次。获准用于服用传统的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倍它24周后,约一半的患者血糖水平达到目标范围,且患者平均减重3.4公斤。本品还有望成为单一疗法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它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恶心等不适,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该症状可以减轻。

最令人期待的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倍它还能刺激β细胞增殖。如果倍它能刺激β细胞增殖这一重要作用在人类试验中也被验证的话,这将是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因为β细胞的数量增加意味着糖尿病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甚至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还有可能完全痊愈。

我国有了治疗

2型糖尿病原创药

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和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治疗2型糖尿病原创药物――西格列他钠(CS038),获准2005年6月下旬正式临床试验。这是我国目前唯一自主设计合成并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我国现有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均以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为主,而不能明显缓解机体胰岛素敏感度下降这一根本问题,故疗效相对较低。西格列他钠是中国首个作用机制领先的小分子化学创新药物,目前,国内外均无相同作用机制的产品上市。西格列他钠属于新一代胰岛素增敏剂。预期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西格列他钠不但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异常变化,还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自由脂肪酸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并能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从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具有防治作用,实现2型糖尿病的全新治疗方式。

美国专家成功开发出

新型无针头注射器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美国科学院发明家和革新者联盟年会上,展示了最新开发的MicroJet喷射注射器。这种注射器与常用的皮下注射器不同,它根本无需进入皮肤,而是通过电子传动器将疫苗、胰岛素或者其他药物注入患者皮肤,有望缓解患者在打针时的疼痛感。

虽然目前市场上喷射注射器种类繁多,但是大部分在使用时无法准确把握注射剂量和速度。研究人员介绍,新开发的MicroJet使用一个细小的压电传动器替代针头,当电流通过时,传动器就会相应地膨胀收缩,将针剂推射出针管。与机械力相比,电子控制的注射器流量与速度更稳定也更容易控制。

研究人员同时强调,MicroJet并不会完全取代目前的皮下注射器,但是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显微外科等医疗领域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肘关节或者膝关节等无法进行皮下注射的身体部位,使用MicroJet也是不错的选择。

用隐形眼镜进行血糖检查

美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利用隐形眼镜来进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常规检查。

美国马里兰大学荧光和光谱中心克里斯・杰德斯教授研发出一种用于测血糖的隐形眼镜。这种隐形眼镜对人体非常敏感,能够反映极微小的血糖变化。研究人员在隐形眼镜的镜片上,加入适当的化学物质和硼酸。泪腺分泌出的泪液中含糖,跟硼酸接触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荧光。隐形眼镜配戴者通过镜子把测试用的光线反射到眼睛上,测量光亮度,即可获知血糖值。

研究人员发现经过处理的隐形眼镜不但能检测血糖,还可以测量配戴者体内的钠、钾和胆固醇等信息。杰德斯教授认为,虽然眼泪中的葡萄糖水平比血液中的要滞后半小时,但这不会影响测量结果。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抽血检测时,也有数小时间隔。相比之下,用隐形眼镜检测可以更方便、及时。

研究小组正在开发一种更先进的变色隐形眼镜,它会随着血糖值变化而变色,有绿、黄、橙和红四种颜色,配戴者可以直接通过颜色来确定血糖从低到高的变化。

日本发现导致肾病恶化的蛋白质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药学研究科的研究小组最新发现了一种能导致肾病恶化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将根据这一成果着手研发一种肾病新药。

这种蛋白质是一种名为CK2的酶,存在于全身细胞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患有肾炎的实验鼠体内,CK2水平的变化与肾功能恶化关系最为密切。研究人员给实验鼠喂食抑制CK2活性的化合物后,实验鼠的尿蛋白含量减少了2/3,血液中的排泄物减少了一半以上,肾功能得到大幅改善。

目前,糖尿病和慢性肾炎患者在进行透析和器官移植前,主要采取利用类固醇等临时控制炎症的方法。如果能够研制出抑制CK2活性的药物,就可以推迟实施人工透析的时间。

多余脂肪引发

糖尿病的秘密揭开

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多余脂肪的累积有关,但这些多余脂肪究竟是如何引发糖尿病的呢?以色列和瑞典两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揭开了两者间的作用之谜。

研究人员发现,在胰腺中,负责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外层有一种称之为GPR40的受体。研究显示,GPR40对脂肪酸起反应。脂肪与糖一起出现时,GPR40受体将引发更多的胰岛素输出。对β细胞连续过量的刺激,在持续提高胰岛素水平的同时,也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在第一种实验鼠身上,科学家使用一种称为“基因破坏”的技术,来阻止GPR40受体的生产。在第二种实验鼠身上,施以过分活跃的GPR40基因,制造出能够发出脂肪信号的过量受体,欺骗β细胞感觉有高水平的脂肪酸存在。

实验显示,GPR40极大地削弱了老鼠保持健康状态的能力。如果将GPR40受体删除,即便大幅提高日常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也可使实验鼠获得无病的结果。相反,携带过多GPR40受体的动物发病比较迅速,可立即显示出糖尿病典型症状,并且身体中的β细胞不能生产所需要的胰岛素。结果显示,GPR40受体沟通了肥胖和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今后只要能阻止该受体的活动,就可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较低

美国盐湖城犹他大学的莫耶米利尔报告,1型糖尿病患者尽管能正常地生长和发育,但他们似乎骨矿物质密度减低、骨骼减小。

他们检查了42名12~18岁的糖尿病患儿和199名健康儿童。两组的身材大小和发育度相似,但在基线和12个月时糖尿病患者的胫骨、脊椎和全身骨较短,而肌肉质量较大,骨矿物质密度更低。糖尿病患者的胫骨、皮质骨和全身骨矿物质含量也较低,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负相关,但是脊柱面积和密度、全身肌肉质量都较大。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全身骨矿物质含量少8.5%,表明骨矿物质沉积还不足与肌肉的增加相适应。作者认为,还需要长期研究来确定青春期血糖控制差的1型糖尿病患者以后是否增加了骨质疏松的风险。

新动态

最新统计显示:

全球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中风

6月24日是世界卒中日。据中国卒中培训中心主任、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介绍,国际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12秒钟就有1位脑卒中新发病者,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高居世界首位。

导致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据介绍,2004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卒中大会倡议每年设立世界卒中日,并发表了《世界卒中日宣言》。王拥军教授指出:出现无痛、短暂、突如其来的面部及上下肢麻木无力、不能讲话或不能理解言语、单眼视力丧失、突然失去平衡等均为卒中的早期症状,应和严重胸痛以及突然严重头痛一样,按医学急症处理。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应被列为卒中的易发人群。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芙蓉菊可能成为防治糖尿病的新型植物药

芙蓉菊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台湾省、东南亚及日本等。在我国华南地区民间用于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良好。

中国科学院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对芙蓉菊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用胰岛细胞损伤模型、内皮细胞高糖损伤模型、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模型对玉芙蓉一些组分进行活性筛选的过程中发现,芙蓉菊的提取物对白细胞介素-1造成的胰岛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内皮细胞的高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玉芙蓉的水相和正丁醇萃取相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比对照组胰岛素分泌量提高了2.8倍,有希望成为新型的、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植物药。

中药治疗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

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难题之一,其发生率约为糖尿病患者的5%~10%。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方药治疗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研究人员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磺脲类药剂量不变的情况下,中药组(21例)加服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汤剂治疗,每日1剂。方以加味桃核承气汤为基础(大黄、桃仁、桂枝、玄明粉、甘草、玄参、生地黄或熟地黄、麦冬、黄芪)。西药组(19例)加服罗格列酮,每天1次,每次4毫克。结果表明,中药组外周血胰岛素敏感度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显著改善。说明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可减轻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患者的外周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新药给1型

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

美国正在试验的一种新型疗法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部分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而减少依赖注射胰岛素。

此次研究的新型药物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试验显示,服用了这种名为“抗-CD3”的新型药物的患者,其胰岛素分泌能力有所增加,对注射胰岛素的依赖降低了12个百分点。但研究报告同时指出,患者在接受这种药物治疗过程中还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果新药最终确认安全可靠,那么不少糖尿病患者将有望摆脱注射胰岛素的烦恼。

韩国科学家培育成功胰岛素分泌细胞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胰岛素分泌细胞。

韩国汉城大学医学院文信容教授介绍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把蛋白质直接植入人类胚胎干细胞,最终分化出了胰岛素分泌细胞。这种细胞具有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初期功能。

胰岛素分泌细胞是形成胰腺细胞的前一个阶段,它的培育成功将为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人类疾病,特别是促进胰岛素分泌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开辟新的途径。研究小组表示,他们今后将继续开展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研究,以培育出完整的胰腺细胞。

“强化控制血糖达标”全球项目在中国启动

血糖控制不达标问题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而我国仅有不到3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为此,“强化控制血糖达标”全球项目于今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0个国家开展。该项目旨在革新传统治疗观念,宣传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提高血糖达标率,降低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近日此项目在京启动,由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南京等10个城市的糖尿病和内分泌专家兼任顾问委员。

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潘长玉教授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患者和部分医生混淆了监控指标与诊断指标,使病情的严重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专家们指出,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它只反映患者当天的血糖情况;而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空腹或餐后血糖只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且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并不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则不同,它稳定可靠地反映以前数周内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更适合作为糖尿病的监控指标。因此,应3~6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与因糖尿病引发心血管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率有紧密的关联。据英国剑桥医学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在男性增加24%,女性增加28%,而且与其他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无关。该研究显示:只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上一篇:放飞心灵 第5期 下一篇:有关健康的五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