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究

时间:2022-10-03 12:21:29

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究

本文作者:石景峰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人们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法学专业也成为人们比较认同的专业。传统观念里,法学专业与检察官、法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即使在法律专业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每年高考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非常多。如何能够让这些学生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才,教学工作成为最关键的一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打造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法律教学工作者潜心钻研的课题。作为一名讲授法学专业课程的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打造应用型人才。

一、结合司法资格考试,夯实学生的

法学理论基础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一是职业化的门槛高。只有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才可以获得从事司法工作的初始资格,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提高了法律职业的门槛,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因其是所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过关率较低的,被民间誉为“天下第一考”。现在,各院校法学专业都比较重视司法考试过关率,以其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较少,检察官、法官、律师成为法学专业学生的首选。而从事其他工作则被认为与本专业脱节。学生都比较看重司法工作岗位,无形中增大了法学专业的就业压力。针对以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司法资格考试,夯实学生法学理论基础,为学生司法考试做好服务。法学学科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理念和知识,而司法考试注重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分析判断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可以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应该只涉及专业基础课,如法学理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具备法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修养和专业基础。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如法律思想史等课程,以利于学生建立基本的法律理念和正确的思考方式。现有的一些必修课,比如法学逻辑、中国法制史、国际经济法等,司法考试涉及的内容不多,可以改为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生涯,对法律某一领域的知识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并选择学习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专业课程。因此,法学本科生的第三、四学年,可以通过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选修课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必要的准备,打下入门的基础。比如,未来的职业去向是公检法部门的,可以重点选修证据学、司法文书、司法逻辑、刑事侦查、诉讼程序、法庭论辩技巧等课程。在课时量的设计上,由于司法考试的范围主要以专业必修课内容为主,应加大必修课的课时量,减少选修课的课时量;教学方式上,专业必修课应注重考试辅导式教学,比如教学过程中加入司考特点、司考重点内容以及历届司法考题的讲解等;专业选修课应采用如专题报告、讲演、座谈、社会调查等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既节省课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即学即用

传统法学教育侧重理论教学,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过程。这给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都带来一定的困扰。现在的法学本科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法学理论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即要求学生不只会学而且会用。因此,在所有教学环节中,应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目前,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模式受到普遍推崇。然而,法学教育是在一定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自身独特性。现有的以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与中国实行大陆法系的立法模式是分不开的。大陆法强调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概念化、科学性和纯粹性,成文法的立法模式为系统的教育提供了现成的材料。法学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法学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笔者认为,普通法系的案例教学方法源于其独特的法律发展轨迹,如果对这些教育模式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环境把握和理解不足,势必削弱其应起到的效果和意义。在中国的立法体例和模式之下,摒弃现有的从一般到个别的法学教育方式,完全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案例教学方法并不可取,甚至有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效果。可以考虑在讲授基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案例作为对理论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的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原则的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中基本应做到每堂课都有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就职业技能教育而言,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尤其应加强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此,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案情分析报告、证据收集和整理、庭审程序和内容、主要争论焦点的归纳和总结以及裁决意见,直至出具法律文件等。教师可以对每一组同学的表现,包括文字的和口头表达的内容进行评判,并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教师评判的标准和思路,以便总结进步。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和配合集体的工作,并在对案件发表个人意见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对同学们担任各种角色的表现,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使得学生在职业角色的演练中,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与提高。在实践教学上,学校(学院)应同司法机构和相关单位广泛联系,建立了若干教学实习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课堂上要经常组织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活动,而且应经常联系各教学实习点,组织学生进行法庭审理的旁听活动和其他观摩、考察活动,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加强教学改革,拓宽就业渠道

传统的法律职业容纳有限,绝大多数毕业生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职业竞争来解决就业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法律本科教育理应转变单纯以法律为职业的教育观,建立法学教育为职业基础的教育观,以就业为导向,审时度势,使得学习法律成为辐射、涉及各种职业的出发点。这一新教育观要求从职业需求出发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学生不仅具备职业需要的法律知识,同时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不再仅仅是单一型的法律诉讼及法律事务人才,而是成为能够涉猎多领域职业的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各种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学生的素质能力亦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法律诉讼问题,而要扩大为具有运用法律能力能够处理社会、经济等等多方面的问题。法学专业毕业生作为高素质的新增劳动力,既可以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向培养解决就业;也可以在人才市场自行应聘,甚至自己创业,多方面、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就业问题。学法、懂法、依法是国家与社会管理机关及人员履行职能的基本要求。中国“入世”给政府部门以及公务员带来的影响最大,曾任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司长的刘嘉林说:“要重点加强市场经济、公共管理、法律、现代科技、世贸组织、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当前应抓紧培养一大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严格依法行政、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新形势下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法学学科教学内容应该辐射、包含国家与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使得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履行国家及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应技能,通过处理公文、写作、调研能力以及口才练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够从容应对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通过面试,提高竞争公务员职位的能力。法学教育,不仅是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还应该培养从事政府管理的公务员。企业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以占30%的社会资产,创造了70%的国民生产总值,并且提供7400万个就业岗位。高校法学教育,不能置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不顾,为寻找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合点,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加对经济组织包括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外资合资以及股份制企业法律事务的有关课程,让学生不是单纯从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单行法律法规的角度,而是从企业运作、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了解企业、企业主的需求,教授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经营运作中有关法律事务的内容、特点、处理及运作方式,培养学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解决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处理比如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商务谈判、企业兼并、融资信贷、劳务纠纷等等企业内部与外部经营管理中的各种经济、法律事务,为法学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业工作打好基础,从而扩展了就业领域。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他们要了解国情民情、有关的法律法规,经营开拓和事业发展,其最便捷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同时国内企业也祈望接收能到国际上一显身手的大学生,但法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就业要求,法学教育有必要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开放式教育,为学生多学几手,成为复合型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实际上,在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海商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金融法、网络法和知识产权法等领域,所谓的行为规则,无不包含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内容,就是国内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等,亦是如此。但是这些专业内容,在原来大一统法学教育方式下,学生很难系统掌握,更谈不上具有专业能力成为专业服务领域的人才。法学学生进入专业服务领域依旧是个生手,要寻找相应的职业并无人才素质上的优势,可谓是有学历无能力。法学教育必须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培养学生在完成法学基础教育后接受相应的专业学习以及训练,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才有利于就业谋职。确定毕业生职业教育的定位,还需要考虑毕业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未来就业之间的衔接,因此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形式,改变一直以来仅有实习期间可以接触实践的做法,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实践活动。除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以外,还应该在假期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实践所学理论知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因其就业范围窄更加难上加难。对现有高等教育的体制、内容乃至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笔者认为,改革应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师队伍、教学环境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改革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要求,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标准和评价。跨入新世纪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如何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当代法学思维层面研究 下一篇:当代学校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