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社交过了还是缺了?

时间:2022-10-02 11:29:17

小大人社交过了还是缺了?

如今,很多妈妈喜欢带着宝宝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小大人”比比皆是。妈妈在秀宝宝的同时,不免让人担心:“小大人”的社交,是不是有点过度了?

“小大人”社交误区多

Q:宝宝表现欲强就是社交能力强?

A:优秀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伴随着成长慢慢建立的。现在很多宝宝都是“小大人”,有时会表现出世故的一面,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要安排其他小朋友做这做那,有时妈妈误以为这就是“社交能力”宝宝的社交能力一定要符合年龄的发展规律,比如18个月至24个月是宝宝建构自我和人群关系非常重要的阶段,宝宝本身就会认生,妈妈不要认为宝宝认生就不大方,但如果宝宝过了3岁仍很认生、羞涩,就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了?

Q:孩子有社交型和非社交型之分吗?

A:我不赞成这样给宝宝贴标签。父母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特质,这有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有后天养成的。想像一下,在一个团体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质,拥有社交能力不等于就要在人群中当领导。假如在这个团体中,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善于领导的孩子可能不会去安慰摔倒的小朋友,但不善于领导的孩子可能会很好地安慰那个摔倒的小朋友,你能说他没有社交能力吗?我们要知道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需要改变时再改变,但首先是要尊重。

Q:随父母社交,有利于喊长吗?

A:社群、阶层的出现都是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无可厚非,把宝宝带入父母自己的社交圈、认识自己同阶层的人,这种做法也没有错;只是,我们需要留意的是不要让宝宝在物质上过度攀比,有物质需求不是错误,但不能失衡。”

Q:宝宝何时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A:宝宝3岁前,爸爸妈妈是最好的社交朋友,特别是妈妈,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妈妈与人交往的说话方式、表现手法,这是孩子最早的社交经验。3岁上幼儿园之后,宝宝就会建立自己的社交固,小朋友才是他们主要的社交朋友。

Q:那种方式冶带宝宝社交?

A:我特别喜欢傍晚时,老人或妈妈带着孩子在社区玩,宝宝这时候已经在学社交了。通过网络组织的亲子活动,相约带宝宝参加社区的沙龙活动,都很不错。最好的社交方式就是让宝宝和同辈团体在一起,学会沟通;也可以与一些有智慧的长者在一起,耳濡目染可以培养宝宝的气质,是一种磁场和氛围。

宝宝交朋友,父母少干预

Q:宝宝缺乏社交能力什么样?

A:宝宝出生后就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对象,包括成人(父母、家人、陌生人等)、同龄小朋友,长大些有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宝宝缺乏社交是指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因此一定要在宝宝3岁时送他们去幼儿园,慢慢地他们会运用语言和他人沟通,学会与其他宝宝分享,明白轮流、商量等沟通技巧。

Q:小伙交往中,父母哪些做法不当?

A:父母往往过分强调孩子之间的竞争关系,忽略合作关系。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亏,父母总想干预宝宝正常的交往关系;或者过分迁就宝宝,害;怕起冲突,这些都无法让宝宝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还会影影响宝宝来的社交能力。

Q:你对宝宝社交过度怎么看?

A:所谓宝宝社交过度,是说现在社会上一些名流,喜欢把宝宝带入自己的社交圈,目的是让宝宝从小开阔眼界,但他们希望孩子只和父母圈子里的人打交道,比如生意人只跟生意人来往,不和弱势群体来往。这种为孩子塑造人际交往之路的做法,本身就很狭隘。

Q:那种方式利于提高宝宝社交能方?

A:顺其自然,不要成人化,不要课堂化、每个宝宝都会从不同体验中获得经验,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到宝宝身上。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要注重与同伴交往,家长越俎代庖的结果反而让孩子无法成长。

在游戏中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

宝宝学龄前阶段,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社会性智力”。

“社会性智力”是将来孩子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抗挫折能力、独立胜、自售心、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等。

培养宝宝的让会性智力,应该从幼儿阶段建立良好的习惯和意识,家长的角色应该向“观察者”、“引导者”转变,做“慧眼独具”的有心人,可试着在游戏中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

上一篇:你是哪种“ZHU”妇 下一篇:玩空间?你需要漂亮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