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式正骨手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02 11:03:48

“龙式正骨手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龙式正骨手法”; 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47-1

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al artery type ofcervica

-spondylosis,CSA)又称颈型眩晕,约占颈椎病的1/4,属中医眩晕范畴。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甚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猝倒等,临床特征[1]。本人运用龙式正骨手法配合推拿治疗治疗此类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9月-2009年9月,诊治CSA患者例中,男50例,女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在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1.1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①有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改变时加重,颈部旋转和后伸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晕倒;②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椎体压痛,排列不整齐;③颈椎X线摄片示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有时可见椎骨移位及颈曲异常;④脑血流图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椎动脉供血不足。凡符合以上1、2、4或1、3、4项标准者诊断为CSA。

1.1.2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愿意接受正骨手法及推拿治疗者。排除标准:(1)有明显外伤史;(2)有严重心、肾、肝、脑等并发症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3)不合作者(不能按规定时间治疗影响疗效者);(4)孕妇、病情危重及已行颈椎手术治疗患者;(5)个体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断治疗效果者。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龙式正骨手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点按松解法:患者取坐位,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点按风池、风府、扶突、肩井、百会、太阳、天宗、肩外俞穴,每穴点按不低于1分钟;②提拿舒筋法:用双手提拿颈后颈两侧及肩部的肌肉,反复15次,再用双手掌根部,从头部开始,沿项韧带、斜方肌及竖脊肌方向做分筋手法,反复15次;③端提拔伸法:双手置于颈项部,用力向上端提,并慢慢用力向前后左右旋转牵拉,重复5―8次;④旋颈运摇法:双手托住患者头部牵引的同时,作旋颈、摇转手法,左右旋转角度为45°左右,反复5-8次;⑤仰头摇正法: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⑥自以上操作每次20-30min,每天治疗1次,7天为1疗程。

对照组采用颌枕吊带牵引,重量及牵引时间据患者而定,每天1次,7次为1疗程。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分为: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和功能障碍;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2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如表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治愈率为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治愈率为31.3%。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表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愈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5 30 11 3 1 66.7% 97.8%

对照组 45 14 22 6 3 31.3% 93.3%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颈椎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该病发病率之高,发病人群之多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手法治疗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4]。手法可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并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5]。五步手法通过穴位按压、颈椎牵引、旋转复位和颈肩、上肢部的推拿手法的治疗,推拿配合龙式正骨手法能使颈椎间隙扩大,椎体滑脱复位,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肿胀,分解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痉挛,改善血循环,促使病变组织的修复。推拿手法要具有熟练的技巧和持续的力量,做到用力均匀柔和,方能达到舒筋活血、疏通经络的目的。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振东.颈肩部慢性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6-67.

[2]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511-512.

[4] 宋永终,宫恩年,苏继承,等.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61.

[5] 谢利民,张涛.张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7):411.

上一篇:冠心病证治集锦 下一篇: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